企业呼吁扶持研发3D打印站上政策风口
在不久前的A股市场上, “3D打印”概念的火爆程度直追 “机器人”。 8月中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国务院专题讲座,讨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与3D打印等新技术新装备的运用和制造问题,请来3D打印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授课。 业内人士表示,3D打印将颠覆传统制造的理念和模式,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市场前景可期。不过,鉴于入行门槛较低等原因,3D打印行业当前存在同质化竞争、研发人才匮乏的难题,亟待政策和市场合力纾解。 制造业转型利器 政府已多次关注3D打印。今年2月, 《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 (2015~2016)》出台,专门针对3D打印行业提出系列扶持政策;而今年5月出台的 《中国制造2025》中,3D打印和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被列为突破发展的重点领域。而在国务院专题讲座后,李克强将3D打印称为能引发制造业变革的“有代表性的颠覆性技术”,并表态说要加快3D打印的运用和装备。 不久前在珠海召开的首届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各式各样的3D打印机器吸引不少客商的眼球。同期举行的 “3D打印应用技术交流对话”也是该展会仅有的两场行业论坛之一。 综合这场展会3D打印企业的反馈,3D打印的触角目前已经伸到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医疗、教育等领域,表现出所有行业皆有可能的态势。在工业领域,3D打印不需要开模焊接,无材料损耗,还能直接制造出高精细、高强度、形状复杂的产品零件、产品原型、小型模具和直接产品。另外,对比平面图纸,采用3D打印技术快速制作设计的实物模型,能体现更多设计细节。 北京工业大学3D打印国际合作基地主任陈继民认为,高层关注的原因在于,3D打印技术或将改变现在的生产、生活模式。他举例说,现行的生产模式是集中式生产,工人们集中在流水线上,分段承担制造工序;而随着3D打印技术的出现,一个人在家就能够凭借自身的创造力,生产出一件完整的产品,将实现高科技的小作坊 “回归”。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这种分布式生产将极大激发创造者的活力。 全球3D打印市场研究机构Wohlers的报告数据显示,在全球3D打印市场,机器 (工作母机)和服务的份额基本呈1∶1的比例。2014年服务方面是21亿,比2013年增长38.9%,机器方面是19.97亿,比2013年增长31.6%。总的市场大约40亿美元。 研发企业困惑 3D打印虽然从长远看风光无限,但从中短期看并非那么美好。 广东阳东博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代全已经感觉到3D打印行业的不对头:专注研发的企业干不过主打低价格的低端小公司。 他表示,由于进入门槛低,其公司所开发的桌面型3D打印机市场已经涌入上千家企业。其中大部分企业在做低端机器,靠打价格战吸引消费者,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不少公司只有几个人,靠网上获得的3D打印程序,产品价格甚至低至数百元。“这对做研发的企业绝对是个伤害,按这个价钱企业无法收回研发成本。” 这种行业的 “不对头”让黄代全对接下来可能出台的政策又爱又怕。“我们很怕政策一扶持,大量投机的小企业涌进来,这样会搞死整个行业。”他说。 “至少在一段时间之内,小公司一定是有它生存空间的,这是市场的土壤使然。”3D打印专家、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黄卫东说。 他分析,在一段时间内,也许低价竞争会让大企业失去一部分市场。但长远来看,市场一定还是属于能够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的。因此,只要真正把质量做好,逐渐形成品牌,无序竞争的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黄代全对政策的期待是,政府的政策能通过扶持企业研发,保障产品的质量。他建议,高层的扶持政策,可直接或者通过地方政府找到有研发能力的企业进行奖励,或者鼓励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研发合作。这比单纯地扶持整个3D打印行业有效得多。 陈继民认为,目前,不少3D打印机器的速度和精度未能达到企业用户的心理预期,造成当前市场容量有限。而如果3D打印企业能通过研发改进技术以满足市场需求,那么整个3D打印行业的市场容量将会不断扩大。 外有低端企业无序竞争,内有研发人才 “一将难求”。由于3D打印技术属于跨学科领域,目前国内极少有该领域的专业教学和培训。目前从事3D打印研发的人才,分属于激光工程、机械、电控、材料科学等传统学科。 “这样就造成了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体系,满足不了行业的发展需求。”陈继民说。 不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已经有部分高校如北京工业大学开始培养3D打印专业的研究生。而北京市教委亦尝试在中小学开设与3D打印相关的兴趣班和创意培训班,为未来人才发展做储备。 (戴春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