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发展引领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
■ 中国工业报记者 杨红英 “转型战略的创新性是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健康转型、快速转型、高效转型、低成本转型的关键。” 国务院参事室综合司司长吴润彪在日前举办的 “2017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第十二届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上表示,现代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提供了条件与空间,但相对来说,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战略雷同,主导产业选择以资源-加工型产业为首选,其他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商贸业等。 中国工业报记者获悉,该论坛是由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指导,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北京市分会、新华社中国广告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主办,论坛的主题为 “绿色发展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 会上公布,目前在我国资源型城市有262个,其中成熟型和衰退型208个,高达79%。中国资源型城市形成于一个特殊的工业化背景之下,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和突发性。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受到国有资源开发企业的垄断控制,表现为城市企业化或企业城市化的过程。企业城市化类资源型城市,城市基础与公用设施建设一般欠账较多。城市企业化类资源型城市,由于 “产业锁定”与 “产权锁定”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比企业城市化类资源型城市欠账更多。 吴润彪说,随着人口增加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源消费强度将进一步加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对于资源的过度利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程会强认为,资源枯竭不断引发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使城市陷入结构性衰退,几乎所有的资源型城市都面临资源枯竭后居民生活如何持续、城市如何进一步发展等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通过构建循环体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非矿支柱产业,促进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转变;也可以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延长产业链,延长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谢绍东指出,应该修复与治理被破环的生态环境,构建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因地制宜实现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加快改变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科学培育和选择接续替代产业。发挥不同的区域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行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构建生态和谐、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区。 商务部原副部长周可仁认为,由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既是国情的需要,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是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建立,就没有循环经济体系的发展。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潘永刚也指出,垃圾分类处理就是一种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的过程。我国目前生活垃圾处理存在前端混合投放和混合运输,后端加工利用链条缺失,两网分离、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兼容,缺乏统一分类标准等问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垃圾回收处理的规范化、专业化。 此外,与会专家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生态经济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董锁成认为,不止资源型城市需要绿色发展,“一带一路”的发展中也需要绿色发展模式。需建立 “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模式,以保护生态空间为基本前提,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重要支撑,以繁荣的生态经济为发展动力,以先进的生态文化为思想指针,以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为重要保障,以高品质的生态人居为美好家园,建设六位一体的生态文明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