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辽宁丹东让“制造”变“智造”
■ 中国工业报记者 李淑梅 近年来,丹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创新实力,让 “制造”变 “智造”迸发强大活力。从 “制造”到 “智造”,虽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 提到智能制造,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机器人工作的画面。日前,中国工业报记者在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装配车间就看到了正在作业的机器人。生产线上的产品等待装配一组零件,一台2米多高的机器人按照操作程序,通过其自带摄像头拍照识别零件,自动抓取所需零件,并准确地安装在产品的相应位置。 “智能制造不仅实现了劳动力替换,降低人力成本,更关键的是使产品品质提高了。”曙光集团工艺过程处副处长赵丽娟介绍说,关键工序采取机器人自动装配生产,以前一个工序需要6名员工,现在1名就够了,而且防错和在线检测设备实时监控生产,效率也提高了。作为集团智能化升级的重点项目,总投资4200万元的全自动智能化装配线去年3月完成了生产线终验收工作,现在可批量生产,设备利用率已达85%以上,年产10万支车桥,产能比以往提升了一倍,用工人数减少一半,产品合格率达到99%以上,自动化程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集团走向高端市场的 “助推剂”。 曙光集团全自动智能化装配线只是丹东市正在推进的智能制造项目中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自 《中国制造2025丹东市实施方案》出台以来,丹东市大力推进制造业发展,并确定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总体思路。近两年来,全市共推动实施了45个智能制造项目,其中5个项目已投产,22个项目建设过半,18个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这些项目达产后,新增销售收入将超过百亿元,成为丹东市经济发展的全新增长点。 丹东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投资与规划处处长孙路平在受访时表示,丹东市制造业门类齐全,但一些产业近年来面临着制造成本高、制造水平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智能制造项目的投产,将为企业降低制造成本和人力成本,丹东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截至目前,丹东市实施的智能升级项目中,2户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的智能制造项目已基本完成,辽宁阿里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海洋生物科技园区项目等22个项目建设进度过半;18个项目现已开工建设。同时,丹东全市已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市三级示范体系,拥有国家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1户,辽宁省智能制造示范标杆企业2户,省智能制造示范企业5户,市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0户。 近年来,丹东市重点从技术研发、公共技术服务、智力支撑、借力转型四个方面完善智能制造支撑体系。目前,丹东市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户,省级技术中心40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2户。市级以上研发机构研发投入比重达到3%,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2%以上,研制国内首 (台)套装备及关键零部件8个,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3项。重点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9个,增压器等6个平台已投入运营,累计为200余户企业提供共性技术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