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纺织强国建设加速进行中
■ 中国工业报实习记者 王伟 我国是世界上纺织品服装最大的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我国纺织工业主要产品纱、布、化纤、服装等产量都居世界第一。这若干个 “第一”也奠定了纺织行业大国的地位,但纺织行业的发展环境仍然错综复杂。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了 《建设纺织强国纲要 (2011~2020)年》 (下文简称 《纲要》)。《纲要》跨越 “十二五”和 “十三五”两个五年规划,是指导纺织行业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行动纲领。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纺织工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华珊在接受记者文字采访时表示: “根据我国纺织工业“十三五”规划中的定位,纺织行业将以科技和时尚融合、生活消费与产业用并举这两个新定位作为推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转型升级的着力点。”这无疑与 《纲要》发布的目的高度重合。 《纲要》发布以来,纺织工业运行稳中有增,质效良好。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经济研究院提供的资料,2013~2016年,纺织工业继续发挥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的作用,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4.8%,达到73302.3亿元,占工业的比重提高0.3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长14.2%,达到4003.6亿元,占工业的比重提高0.9个百分点;2016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2701.2亿美元,占全国商品出口额的比重为12.9%,比2012年的12.8%微增0.1个百分点,占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比重为38%,比2012年提高2个百分点;消费层面,2016年限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为14433亿元,占限上商品零售额的10%。此外, 《纲要》提出的科技强国、品牌强国、可持续发展强国和人才强国四项重点战略都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 科技创新成为行业转型核心 谈到科技创新在纺织工业发展中的地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曾在2014年 “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上表示 “实现转型发展,由 ‘大’转向 ‘大而强’,并在部分领域引领世界,是今后5~15年我国纺织产业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而持续的科技创新将成为纺织产业新一轮发展的核心。” 近年来,纺织工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2015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0.56%,比2012年提高0.13个百分点,有效发明专利8537件,数量是2012年的2倍; “十二五”以来有20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人均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材料技术、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引领性技术也都获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透露, “十三五”时期,纺织行业将围绕科技创新开展一系列工作。持续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行业关键技术突破,推动纺织行业生产运营模式创新,通过自动化、数字化应用提高原料生产效率、开发纤维、纱线和面料新品种,研发并推广绿色印染技术与工艺,进一步提高终端产品的功能性,推进纺织行业智能制造,增加纺织品服装的有效供给。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提升天然纤维开发利用水平。天然资源有限,纺织行业将提高天然纤维使用效率。二是增强化纤行业创新开发能力。加强化纤基础技术工艺研究,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建立差别化功能化集成开发与应用系统。三是拓展产业用纺织品应用。加大新型纤维材料在产业用纺织品领域推广应用。四是推动服装家纺行业模式创新。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推进服装、家纺设计数字化。五要提高高端纺织机械制造质量。扩大数控智能加工设备应用,加强制造过程质量监督与检验,提高纺机装备加工质量。 品牌战略浸入纺织全产业链 品牌战略的缺失是中国制造业普遍存在的短板,2016年,国务院发布 《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 “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事实上,在 “三品”战略提出之前,纺织行业早已洞悉质量和品牌战略的重要性,目前品牌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品牌的建设要靠优秀的产品质量做基石。截至2016年,纺织行业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和信得过班组工作已经38个年头,2016年企业在QC小组和班组项目总投入约1200万元,产出则达到近1.61亿元,投入产出比达到近13.5倍。2012年开始设立全国纺织行业质量奖和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奖,5年来共有50家企业获得全国纺织行业质量奖。 良好的产品质量为基,纺织工业的品牌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地在全产业链持续推进。在化纤行业,纤维流行趋势发布系列活动继续开展,发布 “中国纤维流行趋势2016/2017报告”,10个纤维品种共24家企业的33个产品成为行业佼佼者。棉纺行业继续扩大行业自主品牌的培育力度,截至2016年底,已培育了棉纺最具影响力品牌62个。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针对医疗和卫生用纺织品,着重提升品质,打造民族品牌。在服装行业,太平鸟、播、雅莹、地素等一批本土企业走在新一轮品牌发展的前沿;晨风、汉帛等制造品牌积极适应柔性化生产要求成为世界知名服装供应商;一批具有较大规模、较强影响力的服装设计创意示范平台、品牌运营推广机构、品牌咨询培训机构正在成长,一批服装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正在发展。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中国服装大奖、中国国际时装周、各地服装节等活动更是成为品牌发展的载体,受到国内外关注。 此外,渠道终端调整优化也助力纺织行业品牌建设。2016年服装家纺网络零售总额9850亿元,同比增长18.5%,占全国实物商品网络零售总额的23.5%。线下店铺不断优化调整,线上销售保持高速增长,双双助力品牌建设。 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将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事实上,绿色发展也是国际趋势,近些年发达国家争相推出碳标签,未来不排除碳标签有可能成为全球性的产品标识。我国作为世界上纺织品服装的最大出口国,纺织行业绿色发展势在必行。近些年,大量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在纺织行业内得到推广应用,使得纺织行业的节能减耗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表明,2012~2016年,纺织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约20%,印染行业单位产品水耗下降28%,由2.5吨/百米下降到1.8吨/百米以下;水的重复利用率由15%提高到30%以上,印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116亿米,累计节水2.3亿吨,减少废水排放3.6亿吨。 为摆脱 “污染大户”的刻板印象,纺织行业在节能减排、污染防治方面下大力气。首先是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 《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287-2012)发布实施以来,一大批不达标企业被限产停产整顿,印染产业集聚提升趋势明显。截止2016年底,达到了行业准入要求共有440家纺织印染企业、20家粘胶企业、28家再生化学纤维 (涤纶)企业。其次是大力推广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印染行业从2006年开始已经发布了十批共计272项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包括在线检测、短流程前处理、小浴比染色、信息化管理和水回用等技术,数码喷墨印花在设备速度、分辨率和墨水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少污泥生物处理、超滤/反渗透等废水处理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三级计量管理、化学品管控、ERP系统等智能精细化管理进一步落实,大大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纺织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并不简单体现在生产环节。2014年开始,纺织行业开展了“旧衣零抛弃”系列公益活动,在社会上引起积极反响,废旧纺织品的资源化受到更多的关注,国内从事废旧纺织品再加工的企业也在不断增加。废旧纺织品回收、分拣和再利用产业链也已经正在建设。 “十三五”期间,纺织行业将以废旧涤纶和纯棉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为重点,探索建立废旧衣物分级利用机制,研究制定废旧纺织品再利用产品质量标准,利用 “互联网+产业”模式搭建废旧纺织品回收交易平台,建立多元化、市场化回收体系,积极引导和规范企业行为。 纺织强国的建设离不开全产业链的支持和协作。正如2017中国纺织创新年会产品峰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所言, “中国纺织工业的新定位是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而这需要通过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产能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