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 “在华北新建一个高级纸工厂”的建设计划出现在了 “限额以上” “甲类”工程的名录中。为何一个轻工企业如此备受重视呢?那是因为这个工厂将要生产的纸是一种特殊用纸——钞票纸。
1955年8月13日,国家计委批准了计划任务书,确定这个工厂为生产钞票纸的专业工厂。1956年4月13日,国家建委批准了初步设计及总概算。1956年6月5日,工厂破土动工。由此,这个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运行、具有保密色彩的特殊工厂的建设正式拉开了大幕。
1959年1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党组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更换新版人民币的请示。自此,设计、印制第三套人民币的工作提上了人民银行的工作日程。1961年,轻工业部向保定钞票纸厂下达了固定水印钞票纸的试制任务,希望能够在圆网纸机上生产出世界先进、水印清晰度高、层次效果好的固定水印钞票纸,用于新版人民币10元券上。
为了完成这项重大科研任务,1964年初,轻工业部党组、中国人民银行党组召开联合会议,专题研究固定水印钞票纸的试制和供货问题。轻工业部成立了会战指挥部,先后调聘全国25个单位的造纸、机械、安装、设计、美术、雕刻专家和技术人员50余人来厂协同保定钞票纸厂,以 “会战”形式进行技术攻关。经过31次大型试制、42次中小型试制,参战人员克服道道难关,终于在9月试制出了合格的、主要技术指标超过卢布的固定水印钞票纸。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国主要票面钞票纸供应长期 “受制于人”的情景一去不复返了。
196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党组选定了天安门水印图案,正式原模由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刻制,由钞票纸厂的技术人员翻制成的水印网装上网笼,10月底正式进入生产状态。
随着滚滚的纸轴, “全国人民大团结”10元券飞进了千家万户。这张 “争气纸”改写了人民币印制的历史,书写了中国造纸、钞票纸生产史上最辉煌的一页,而镶嵌在钞票纸中的那枚光芒四射的天安门水印也成为那年代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之一。
(张 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