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消费潜力 新能源汽车将获更多支持
■ 中国工业报记者 祁晓玲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出释放汽车消费潜力,实施汽车限购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推行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的具体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对购置新能源汽车给予积极支持。受此消息影响,当天股市汽车板块集体高开,一汽夏利、宁波华翔、力帆股份开盘直接涨停。 《意见》出台将激发市场潜力 其实,今年先后发布的 《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 (2019年)》 《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 (2019~2020年)》等,都提出了破除乘用车消费升级制度壁垒,放宽或解除限购政策的要求。 此次, 《意见》的发布是国务院首次提出完整、全面的促进消费政策措施。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 “这次的20条从整个商业流通的改革转型、技术、互联网、营商环境,一直到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方面,都做了全方位的安排”。而且他认为此次 《意见》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20条每一条后面都明确了责任单位,例如商务部、发改委,这一点非常重要,每一条的落实都要将责任对应到部门。 作为我国消费市场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消费一向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研究员赵萍表示,今年上半年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1%,释放出有力拉动作用。《意见》从当前制约消费经济增长的主要瓶颈和空白点入手,来释放消费增长的潜力,例如汽车消费方面,也出台了相应促进政策。 市场寒冬唤起新能源汽车泡沫论 近一年来,国内汽车市场显得有些 “寒风凛冽”,汽车产销量持续下滑,就连一枝独秀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也首次出现了下滑。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4万辆和8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6.9%和4.7%。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称,补贴退坡是导致新能源车负增长的直接原因。他直言道, “对于企业而言,6月底补贴过渡期结束带来的销售成本大幅上涨,产销各环节很难快速应对这样的成本变化。与此同时,7月地方补贴退出后,又没有出台使用环节的支持政策作衔接,所以新能源车的市场化转型将面临硬着陆的可能。” 数据显示,7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下滑11.8%,环比下滑37.65%;江淮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下滑66.5%,环比下滑超过80%;长安新能源同比、环比双双超过80%;吉利新能源环比下降也达到了71.99%。 一直在高速路上狂奔的新能源汽车突然急刹车,一时间新能源汽车 “泡沫论”的观点也再次频繁出现在部分媒体上。有人与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泡沫作比较,也有人预测2020年是许多新能源造车企业的生死大限。 一位新能源汽车行业资深人士表示: “6月新能源汽车市场 ‘降温’是必然,补贴6月底收紧,购买力提前释放,7月的下滑是 ‘断奶’后的 ‘阵痛’,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尽管存在消费需求提前释放,规避补贴新政实施的客观情况,但并不是所有新能源汽车销量都出现了下跌。奇瑞就实现了同比、环比同时增长。补贴退坡的目的是加剧市场竞争,到2021年让新能源市场更加规律与规范,在此过程中一定有一批相对落后的企业会被迫退出新能源舞台。 最近一周来,新能源汽车新品扎堆上市。8月23日,上汽大众朗逸纯电版正式上市;8月25日推出换代车型,并更名为 “艾瑞泽e”。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指出,如果车企仅有资金没有产品力,绝不是长久之计,车企要不断地进行产品更新和升级,让消费者更加接受和认可,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行业人士力挺新能源汽车发展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表示,新能源的发展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包括能源结构和基础设施都有待改善,要实事求是,滚动发展。 “我们发展的路线就是要根据市场,根据能源结构、环保、节能、安全,这些永远是汽车发展最重要的环节,所以我相信滚动发展,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也是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基本考虑。我不希望是泡沫,我相信也不会是泡沫,因为我们始终发展要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国家的战略。”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也认为,高新能源汽车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目前基本已经形成共识,新能源汽车的确是一个场革命,而不是所谓的泡沫。 今年公布的 《新能源汽车产业蓝皮书(2018)》显示,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经历由慢到快、由量到质的关键爬坡期,2020年后即将迎来补贴退出后的平价时代。补贴逐步退出将引导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市场化有序竞争。 中汽中心首席专家、情报所副总工程师吴松泉认为,今后新能源汽车无论是面临的发展环境还是市场本身,和过去相比都将发生巨大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从由政策驱动为主转变为由市场驱动为主,从产品结构、企业格局,到产业融合、政策环境等,产业各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全新的产业生态将形成。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国家电动乘用车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王秉刚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正面临补贴大幅退坡、市场淘汰升级、产品存在安全隐患、核心技术有待提升等问题,产业的下一步发展需要新的顶层指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