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新中国工业印记 汽车工业70年 跨越式发展动力强劲
■ 中国工业报记者 杨明 回望中国汽车工业70年发展历程,筚路蓝缕,玉汝于成。在自强不息的奋斗中,中国汽车工业从嫩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产业结构均衡、产品种类丰富、政策环境完善的全球最大汽车市场。 新世纪以来,世界目光聚焦中国。在新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在新技术的共生作用下,中国汽车工业迸发出澎湃动力,为产业新一轮发展酝酿勃勃生机。在新的历史时期展望未来,中国汽车工业正迎着最美的朝阳,擘画一幅新蓝图。 百废待兴中汽车工业体系初建 汽车诞生于德国,是现代工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思敏好学的中国人也曾尝试过生产汽车,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和技术资源的匮乏,在中国汽车史上没有留下丝毫的产业积存。 1949年10月1日,随着五星红旗在北京天安门上空高高升起,一个独立、民主、自强的新中国从此屹立于世界东方。国家初立,百废待兴,作为一个从无到有全新的产业体系,中国汽车工业也站在了历史发展的崭新起点上。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支持密不可分。1950年初,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当他看到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的汽车流水线时,曾对随行人员说到中国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随后便商定由苏联援建一个年产3万辆的中型卡车制造厂,提出了建设一汽的发展规划。 1953年7月15日,中国第一座汽车厂在吉林省长春市破土奠基,为此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 “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几个大字,标志着新中国汽车工业正式起步。 三年后,第一批解放CA10型载货汽车顺利下线,结束了中国不能批量制造汽车的历史,也成为那个激情燃烧年代最耀眼的明星。 说起小汽车,中国研发的第一辆小型汽车是东风CA71汽车,它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红旗汽车的前身。1957年,新中国还只拥有生产载货汽车体系,研发轿车一切都要从零起步。同年5月,一汽接到了试制小轿车任务,在经过几个月的研究方案,收集轿车样品,各种样车进行试验比较分析之后,终于在 “敲敲打打”中造出了第一款轿车。 1958年5月12日,中国第一辆轿车——东风牌汽车诞生。毛泽东主席曾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休息期间,到怀仁堂后花园观看并乘坐了东风小轿车之后,意味深长地说: “坐了我们自己制造的小汽车了。”这是历史上毛泽东同志第三次讲到坐自己制造的小汽车,前两次是希望和盼望,而此次是真的坐上了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小汽车。 当毛泽东主席乘坐东风轿车的消息传到第一汽车制造厂后,工人们受到了极大鼓舞,厂区到处飘扬着 “乘东风,展红旗,造出高级轿车去见毛主席”的大红幅。1958年7月24日,前后仅用二十几天,我国自行设计的红旗轿车V8发动机试制成功。经过台架试验,200匹马力的V8型发动机当时已经达到176匹马力,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1958年8月,第一汽车制造厂完成汽车试制,并正式命名新车为 “红旗汽车”,第一辆红旗汽车诞生后经历了五轮样车试制,最后正式定型为红旗CA72汽车,于1959年投入批量生产。 就在一汽红红火火不断发展壮大之际,其他省份也先后建起了中国第二汽车厂、北京汽车制造厂、上海汽车制造厂、济南汽车制造厂等多个主要汽车制造厂。 在中国的造车史上,1958年是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中,南京汽车制配厂仿照苏联嘎斯51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辆轻型汽车——跃进NJ130。同年10月,上海市公用局将上海市出租汽车公司保修车间和上海三轮车生产合作社合并,组成上海市微型汽车制造厂,研制出第一辆微型客车 “海燕”;北京汽车制造厂井冈山牌轿车诞生;由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汽车专业师生设计,首都公司修理厂试制的第一台 “卫星”微型车问世。 1959年,青海省第一汽车修理厂也组装了一辆 “朝阳牌”载重汽车;1960年,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参照斯柯达706RT卡车制造出中国首辆重型卡车黄河系列JN150,结束了我国不能造重卡的历史,此车曾经在济南接受毛泽东主席的参观,朱德委员长亲笔为黄河题词。至此,中国汽车工业走上了一条稳步发展的道路。 改革开放为汽车行业注入新活力 1978年,中国正式开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汽车工业引进先进技术,参与国际汽车产业合作创造了条件。对于当时的中国汽车工业而言,缺产品、缺技术、缺资金、缺人才等众多因素,正紧紧地制约着全行业的提升与发展。汽车产业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所以在发展过程中,更多深层次的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 数据显示,1966年~1980年,全国新建、改建的汽车配件厂多达2000多家,汽车厂数量之多为世界之冠,而产量之少也为世界之冠。1970年,日产公司的年产量137.4万辆,丰田为169.9万辆。从1961年的21万辆发展到1968年的108万辆,丰田用了7年。从1961年的16.5万辆发展到1969年的114万辆,日产用了8年。相比之下中国汽车工业状况令人堪忧。当时的德国媒体曾撰文犀利地指出:中国120多家汽车厂的效率不及日本的一半,生产能力加起来还不如丰田一家企业,但负债率却达到了固定资产的80%。 除了厂家多、产量少以外,汽车产品结构也严重不合理。当时,中国汽车生产骨干企业只有一汽和二汽,这两家企业生产的解放和东风汽车均为载重4~5吨的中型车,占了全国汽车总产量的80%,南汽、北汽、济南等企业生产的重型车和轻型车的年产量不过数千辆。当时中国汽车的基本状况是,中型车唱主角,缺重少轻,轿车基本属于空白,专用车品种更少,远远不能满足运输市场的需要。 所以,在开放同时中国汽车工业内部的变革也在进行之中。1982年,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正式成立,具体的使命任务是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改变单纯用行政办法管理企业的历史,同时结束汽车行业分散、重复、 “小而全”的生产格局,解决企业只抓生产和工艺,不抓研究、发展和销售的实情,以及汽车工业 “缺重少轻”的结构失衡。 历史的进程中,从1978年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汽车产品还仅仅局限于生产资料和运输工具的范畴。而在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大起大落,由此造成市场疲软、经济效益低下、流通不畅。在此背景下,为扭转不利的经济形势,中国政府决定大力发展轿车产业。 1985年5月,根据北戴河会议精神,当时的国家计委、经委、体改委和机械工业部发布 《关于汽车工业发展规划和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通知》,通知要求中汽公司把自主经营的决策权下放给企业,并提出中汽公司的主要职能是: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做好统筹规划平衡、开发经营、监督服务、组织协调工作,逐步办成企业型的联合开发服务公司。 1986年,原国家计委又下达 “关于解放、东风、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实行计划单列的通知”,从此解放、东风、重型汽车三家国有特大型企业,就从管理体制上正式脱离了中汽公司,开始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同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 (1986~1990年)》提出, “把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这一次的汽车产业政策,直接为接下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奠定基调。 开放之初的中国汽车工业在世界的眼中就像一张白纸。由于之前过于封闭,以至于当年一汽、上汽准备提出要合资的时候,外资都是拒绝的。汽车是一个资金、人才、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一个清晰的市场前景以及完整的汽车配套供应链,而这些恰好都是中国汽车产业所急需完善的。外资品牌也并非人人都是 “敢吃螃蟹者”,在这一点上,大众汽车算是开了一个好头,在所有的外资中率先迈出第一步,与中国企业合资生产轿车。 (下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