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即将来临之际,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举行 “与国旗同框共奋进”活动,表达对伟大祖国的良好祝愿,展现新集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许士卿 陶志政 摄影报道)
■1985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煤炭生产大国。2017年中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比重达到46%,比1978年提高30个百分点。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煤矿采煤、掘进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78.5%、60.4%,煤炭生产实现了由手工作业向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历史性跨越。
■2013年之后,煤炭企业积极参与 “一带一路”建设,在更高层次、更大规模、更广领域参与国际竞争;我国煤炭工业的世界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
■ 中国工业报记者 邹洁
“昔日的小煤窑,今天建成了现代化大煤矿;昔日的打眼放炮推车钉道,今天实现了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昔日的破坏环境、污染空气,今天实现了绿色开采、土地复垦、低排利用;昔日的重特大事故多发频发,今天实现了安全生产明显好转……”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彭建勋用一连串的对比,形象地道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煤炭工业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党组书记、局长黄玉治给出的一组数据更加清晰明了:我国煤炭产量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32亿吨,增至2018年的36.8亿吨,净增114倍,煤炭供给由严重短缺转变为产能总体富余、供需基本平衡。
在煤炭产能大幅增加的同时,我国煤炭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煤矿数量由最多时的9万多处,减少到目前的不到5700处,煤炭产业集中度大大提高,实现了由多、小、散、乱,向大基地、大集团、大煤矿的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开启发展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各行各业亟待恢复生产和建设。煤炭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和工业生产的主要食粮,尽快恢复煤炭生产,是当时国家的一项重大任务。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煤炭工业非常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力发展国有煤矿,实行了 “五统一”的煤炭产业政策,即煤矿建设由政府统一投资,煤矿建设和生产所需物资由国家统一供应,煤炭产品由国家统一调配,煤炭价格由国家统一确定,煤矿亏损由政府统一补贴。 “五统一”政策在当时对加快煤炭产业的发展,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对煤炭的需求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也限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我国煤炭工业真正的大发展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煤炭工业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在党和政府一系列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政策的引导下,煤炭行业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先进生产力,激发创新活力,为国民经济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保障。正如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所说: “煤炭工业40年的发展历程,是在改革中起步,在开放中发展,在创新中突破,不断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的40年;是一代又一代煤炭人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竭力奋进,自强不息的40年。煤炭行业在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贡献突出。”
供应保障能力跨越式增长
1978~2017年,全国煤炭保有查明资源储量由5959.6亿吨增加到1.67万亿吨;全国煤炭产量由6.2亿吨增加到35.2亿吨,2019年预计36亿吨左右;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累计生产煤炭809亿吨,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累计生产煤炭736亿吨,占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75%左右。1985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煤炭生产大国。2017年我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比重达到46%,比1978年提高30个百分点。
1978~1996年,我国煤炭面临严重短缺,煤矿持续 “闹高产”,产量直线上升,1996年产煤量13.74亿吨,而此时小煤矿也遍地开花,煤炭出现供大于求局面,加之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煤炭行业开始了5年的低迷期。到2002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好转,煤炭产量逐年增加,2013年原煤产量达到39.7亿吨的历史高点后,煤炭需求逐年下降,供给能力显现过剩。2016年2月,国务院下发 《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拉开了大规模淘汰落后产能的序幕。随着煤炭去产能持续推进,原煤生产逐步向资源条件好、竞争能力强的地区集中,区域供应格局发生变化,产能富余、供需总体平衡的局面形成。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初战告捷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煤炭工业表现为单一产业、单一经营,煤矿严格按照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组织生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煤炭企业在做强做大、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批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和多种经营企业。进入新世纪后,煤炭行业在国家政策鼓励下,产业链开始向下游延伸,煤炭企业与煤电、化工、建材、冶金、物流等企业重组联营进入新阶段。
2013年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煤炭行业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行业。5年来,煤炭行业坚持走高端化、多元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道路,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战略合作、资产联营等多种形式,推动煤炭企业与下游产业、新技术新业态融合发展,从传统的煤炭开采业向现代产业体系嬗变,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煤化工、建材、新能源、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多元化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1978~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由125.8亿元 (1978年为煤炭工业总产值)增加到2.5万亿元,增长200倍。全国煤矿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8万多处减少到2017年的6300处左右。建成了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1200处左右,产量占全国的80%左右;全国年产量超过2000万吨的企业由2家发展到27家;年产超亿吨的企业发展到6家。2017年末,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电厂权益装机容量占全国火电装机的27.1%,现代煤化工产业初具规模,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煤机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煤炭工业经历了从炮采、普通机械化采煤到综合机械化采煤,机械化程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87年重新修订的 《煤炭工业技术政策》进一步推进综合机械化采煤,同时开始了综采放顶煤技术、连续采煤机房柱式采煤方法的研发和推广。在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 “两条腿”走路方针的指引下,到上世纪末,我国基本实现了中厚煤层系列综采装备国产化。1999年,我国综合机械化采煤产量占国有重点煤矿超过50%。与此同时,综合机械化掘进工艺集合了钻孔、装岩、运输、支护等多种作业为一体,巷道支护模式也从木支护、钢铁支护发展到锚杆支护。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