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实验室主任石磊: 绿色园区的评价标准、问题和建议
随着生产活动不断向工业园区聚集,以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代表的工业园区在推动我国工业绿色转型方面,可以发挥十分关键的杠杆作用。绿色园区建设既顺应了国家新发展理念,促进企业间资源共享,又加强了环境保护,促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绿色园区具体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国内绿色园区发展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是什么?有哪些成功经验?为了解决上述诸多问题, 《中国工业报》采访了清华大学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实验室主任石磊。 石磊认为,政府主导下的管治创新不足是当前国内绿色园区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应在顺应园区建设本质和遵循PDCA管理循环准则的前提下,加强促进第三方管理,创新工业园区管治模式,建设绿色智慧园区。 四套标准 据石磊介绍,国内现有三套与园区绿色发展相关的评价标准,分别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园区循环化改造评价指标体系和国家绿色园区评价指标体系。 相比而言,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和绿色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在分类和指标设计上较为一致,而园区循环化改造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强调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绩效、更多地关注资源利用效率。 第四套是国际标准。不久前,世界银行集团、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德国国际合作机构联合发布了生态工业园区国际标准,对国内园区绿色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银行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尽管我国示范试点园区在资源效率和环境绩效方面有了显著的改善,但在园区管理和社会绩效两个方面仍然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政府管治创新不足是目前最大问题 石磊指出,国内外的工业园区在发展本质上有所不同。国内工业园区一般由政府驱动,常设有管理委员会;而国外更侧重于市场及第三方驱动,绝大多数都没有设立政府管理机构。 这种政府主导既提供便利,同时也带来问题。石磊认为,国内工业园区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政府管治创新不足,甚至是管制过度。比如雾霾的治理,动辄关停园区。 除了管治机制问题,石磊表示还存在能力建设不足以及第三方管理的问题。能力问题就是园区是否具备精准监管的能力。 “目前很多园区,尤其是化工园区,都在做智慧园区,用数据来支撑管理。”在石磊看来,智慧园区的建设可以有效地解决能力不足的问题。第三方管理指的是园区与政府之间目前缺乏缓冲地带,公众与第三方的参与度很低,需要创新工业园区管制模式,充分发挥第三方的作用。 十条经验 这十条成功经验是从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得来,具体为:世界级绿色园区的建设目标、一张完善合理的规划方案、产城融合一体化的建设布局、循环型产业共生的产业体系、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环保设施、智慧高效人性化的管理体系、开放共享扁平化的治理体系、智能及时全覆盖的应急体系、共享共赢多元化的沟通体系以及多主体协同共治的保障体系。 “十个措施对应管理学中的PDCA循环,PDCA指的是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改进)。”石磊进一步分析称,建设目标、规划方案和建设布局属于计划层面;产业体系、环保设施、管理体系和治理体系属于执行层面;应急和沟通体系属于检查层面;保障体系属于改进层面。 “这十个措施构成了一个完整有效的PDCA循环,可以实现螺旋式上升。这就是绿色园区发展的共性。” 石磊还强调,顺应国内工业园区的本质也是园区发展的共性之一。工业园区本质上是一个由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三位一体构成的具有严格时序和定量依存关系的有机体,是一个政企合一的资本逻辑体系。发展良好的工业园区一般都具有配置合理的产业链、健全的基础设施体系和适宜的风险管控体系。对于工业园区而言,其绿色发展和生态化进程也是需要建构在这一有序的协同演进体系中。 五条建议 塑造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模式:我国园区绿色发展实践尽管全面而又广泛,但总体上还停留在 “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主导阶段,还需要上升到理论层面来塑造出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的中国模式,建立起更为合理的产业生态化和环境管制架构,形成稳定的资金循环机制和培育核心竞争力。更进一步,我国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分工明确、层次清晰且又相互协作的工业园区发展体系,以解决工业园区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同时,加大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园区培育和建设的支持,使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受惠于我国产业园区绿色发展的经验。 加速工业园区的智慧化和生态化转型:工业园区之所以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和建设模式,其原因在于地理邻近性所提供的产业共生协作、基础设施规模效应、公共服务共享以及区域创新系统的建立等。随着对工业园区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环境风险的防控,人们越来越希望工业园区成为一个符合产业生态学原理、具有高资源效率、高环境相容和高度自适应性的区域经济发展系统,也就是说未来的工业园区是一个利用智能信息系统将经济发展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高度融合的人工复合生态智能系统。为此,工业园区需要利用智能化技术和手段来化解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传统界限,融合重组传统的产业链与生态链,统筹产业、基础设施和各类生产要素的协同与匹配,关注新的经济活动领域、价值创造过程和商业生态模式,将工业园区发展向智慧化和生态化转型。 加强生态环境管理领域的制度创新:生态工业园区需要开展进一步的政策创新,尤其环境管理与政策方面的创新,成为新一轮的 “生态文明先行区”。对于工业园区发展而言,坚持生态主导的发展定位是没有问题的,也是必需的,但如何进行政策创新,使之从孵化中的“小生境市场”成长为产业发展的主流,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我们需要进行有效的经济与环境政策集成,构建统一的工业园区生态化政策体系,为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提供规范的制度框架,建立工业园区健康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解决管制不足或管制过度的问题。 大力推进生态创新:加强物质代谢分析、过程集成、能源高效利用、水资源高效利用以及生态风险控制等平台技术的研发,大力扶持和培育关键链接技术的研发,加速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创建和培育一些公共平台,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创新体系,培育核心竞争力。 加速产业园区绿色发展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应用:为支撑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和生态化转型,我国已经发布了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规范、水的分类使用及循环利用、废气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信息化公共平台数据接口规范等国家标准,也将形成有关工业园区物质流分析、循环产业链诊断、循环产业链优化、废物流数据采集和一般固体废弃物分类等标准。此外,针对化工等专业性园区也将形成绿色化工园区、智慧化工园区、化工园区综合评价等标准。 (汪 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