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中国机长》背后的产业之虞
票房突破20亿元的 《中国机长》,在国庆期间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川航事故原因的探究。 关于 “玻璃为什么会碎”,猜想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其一是外来物撞击。所有的航空玻璃被装机应用之前,都需要进行一系列严格测试。而在特殊风险中,风挡要扛得住1.8公斤的鸟在飞机最大海平面巡航速度下的撞击。 其二是窗框及安装紧固件问题。有专家分析可能的原因是在安装过程中,没有完全按照风挡安装的设计要求,从而造成了风挡玻璃的局部损伤。 其三是玻璃质量问题。出现事故的飞机为空客319型号飞机,2011年交付川航。如果出厂时存在瑕疵,长期飞行也可能因疲劳负载导致瑕疵出现问题。 其四是加热系统故障。风挡玻璃中间添加了加热膜,如果加热系统故障引发局部短路、电弧问题,也可能导致风挡玻璃破裂。 事实上,历史上不乏类似的航空玻璃事故先例,但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主因是维修管理不善。探究之余,川航事故折射出的航空玻璃安全问题,也引发了相关方对中国民航产业零部件生产短板问题的关注。 目前,全球航空玻璃供应基本由法国的圣戈班集团、英国的GKN公司以及美国PPG公司三大国外厂商垄断,我国每年仅维修更换玻璃的费用就达数亿元。 客机的风挡玻璃产品具有极高的质量与可靠性要求,更有着严格的准入制度和适航认证管理程序。上世纪50年代,我国生产的航空玻璃在当时的军机和运7等民机曾获得应用。但受民机产业发展几度波动的影响,民用航空玻璃始终难以形成实际应用经验的积累。当前,我国研制的玻璃产品性能已可与国外产品媲美,但在可靠性评价和长期服役性能基础数据积累方面的欠缺,成为不能通过适航认证的重要因素之一。 实际应用关乎适航认证,设计则关乎飞机的安全性及可靠性评价。根据适航认证的相关要求,首先飞机设计单位要对玻璃生产企业提出技术要求,玻璃生产企业则要根据要求完成设计方案并制造样件,进行测试、考核、装机试飞等环节。 随着我国大飞机产业的加速发展,大型客机零部件的市场需求也日益扩大。目前我国虽已有国产玻璃被用于国产大飞机的舷窗,但因为缺乏大型客机的实际应用经验,打破国外公司垄断还需时日。而要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和更高端的设备,培养用户对国产产品的信心乃至进入国际飞机制造巨头的供应链,道路仍然漫长。 (一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