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记者 安再祥
通讯员 耿涛
他是马钢矿山工匠基地、国家级 (省级)创新工作室、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更是一个坚守采场、初心不改,痴迷于电铲的老矿山人;他是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和省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一系列的荣誉背后,卜维平数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岗位创新创效,为矿山蓝领队伍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立足岗位创新创效
刚参加工作时,卜维平每天工具包里装本笔记本,把每天遇到的故障、现象以及师傅们和检修工怎样判断故障点,又怎样处理故障、怎样预防故障都完整地记在笔记本上。为了尽快地掌握和熟练操作电铲,他不但跟自己的师傅学,还向别的师傅请教。一旦知道哪位师傅技术高,有诀窍,就不耻下问,总想尽快地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技术素质和业务水平。他自己购买了 《电工学》《电铲司机》 《机械基础知识》等书籍,一有空就认真阅读反复思考。
经过刻苦学习,卜维平很快掌握了较高的电铲操作和维护修理技艺,能够熟练操作不同型号的各类电铲。一般司机铲装一列机车8个车厢矿岩约需25~30分钟,而卜维平仅需18分钟,并且铲装质量高,不偏重、不抛洒。他还根据不同的生产条件采取不同的采掘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成本。同样是操作,这就是有技术与没有技术的区别。
自编教材广育英才
卜维平经常对一些习惯性操作进行琢磨,揣摩如何能在减少故障与人员劳动强度的同时,保证生产设备的稳定顺行。
针对高村采场的4立方米电铲怎样往TR100矿车装车、不刮矿车和装满不抛洒等难题,他经过仔细观察总结了一套工作经验,印发到每一名职工手中,大大提高了电铲司机标准化装车和现场处理故障的能力。
不仅如此,他还结合多年的理论钻研和实践探索,用3年的时间编印了一本 《电铲故障150例解析》和13.6万多字的 《电铲司机培训教材》,并对实践中摸索出的 “独门绝技”进行整理,归纳出了 “电铲司机五字作业法” “电铲快速点检法” “挖坑填石防陷操作法”等。这些操作法都陆续编印成册,成为职工自学和培训的教材。
因为心里一直有一个打造优秀员工群体的梦想,多年来,卜维平热心传授技艺培育新人,他年年为马钢各矿山电铲司机培训授课和实践指导,先后有194名电铲司机受训后达到中高级工水平,其中有18名电铲司机经过考核被聘为工人技师,同时还培养了13名岗位技术带头人,1名市和马钢双料首席技师,1名马钢首席技师。
建设团队志存高远
2012年,南山矿业公司在高村铁矿成立了以卜维平名字命名的 “大师工作室”和 “创新创效工作室”。成立这两个工作室是为了在企业内、行业内起到一个引领示范的作用,成为打造企业优秀员工的平台,形成储备优秀员工的 “矿藏”。
而这些,正是卜维平一心想做的事。为此,他把工作之余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两个工作室的活动中去。工作室成立以来,已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和创效业绩,共推出创新革新成果769项,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3.14亿元。安徽省一等奖合理化建议2项;马钢一、二级合理化建议22项,获得全国冶金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全国首届创新方法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第二届冶金青年创新设计大赛三等奖1项。
近年来,马钢高村铁矿作为 “国家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皮带运输半连续生产这个新工艺、新技术在马钢露天矿山首次落地生根。为了让这个项目在马钢矿山开花结果,卜维平组织带领技术骨干远赴国内兄弟矿山 “走出”取经,并按照本矿实际制定了一系列设备维护保养、岗位操作规程、交接班、班组建设等规章制度。卜维平带领技能团队以现场问题为导向,着力开展修配改,逐一攻克了皮带跳停、跑偏、料仓口易堵等20多项生产难题,仅用半年时间使半连续生产工艺达到每月50万吨的设计能力,年降本200多万元,为采矿新工艺高效建成并顺利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线 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