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关键装备 再制造规模将达2000亿元
■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当前,我国在再制造产业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尺寸恢复和性能提升”为主要技术特征的中国特色发展模式。为贯彻落实 《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以下简称 《行动计划》),推动再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再制造产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及 《再制造产品认定实施指南》,11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 《再制造产品目录 (第八批)》。其中,工程机械及其零部件、电动机及其零部件、内燃机及其零部件、办公设备及其零件、汽车产品及其零部件5大类11家企业的26种产品符合再制造产品,被列入名录。 让能源资源接近零浪费 自2011年工信部公布 《再制造产品目录(第一批)》至今,我国已公布了八批再制造产品目录。再制造是将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进行专业化修复的批量化生产过程,使再制造产品达到与原有新品相同的质量和性能。 再制造是循环经济 “再利用”的高级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制造业产品的潜在价值,让能源资源接近零浪费,契合我国高端智能装备生产制造和运行维护由大变强的现实需要,有利于提升重大战略性装备运行保障能力,有利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促进企业降本增效,有利于推动经济实现绿色增长。 随着资源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环保意识的日渐提高,我国再制造已经得到政府和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早在2005年,国务院 《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发展再制造。2009年1月实施的 《循环经济促进法》将再制造纳入法制化轨道。 2010年5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11部门联合发文宣布,我国将以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发电机等零部件再制造为重点,把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范围扩大到传动轴、机油泵、水泵等部件,同时推动工程机械、机床等再制造以及大型废旧轮胎翻新。 为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2016~2020年)》,加快发展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进一步提升机电产品再制造技术管理水平和产业发展质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增长,2017年,工信部研究制定了《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主要任务是加强高端智能再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推动智能化再制造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实施高端智能再制造示范工程、培育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协同体系、加快高端智能再制造标准研制、探索高端智能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新机制、建设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构建高端智能再制造金融服务新模式。 根据 《行动计划》,到2020年,突破一批制约我国高端智能再制造发展的拆解、检测、成形加工等关键共性技术,智能检测、成形加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布50项高端智能再制造管理、技术、装备及评价等标准;初步建立可复制推广的再制造产品应用市场化机制;推动建立100家高端智能再制造示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产业集聚区等,带动我国再制造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 性能及质量可媲美原品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再制造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比如,开发应用的自动化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等再制造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行动计划》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加快实施绿色制造,推动工业绿色发展,聚焦盾构机、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医疗影像设备、重型机床及油气田装备等关键件再制造以及增材制造、特种材料、智能加工、无损检测等绿色基础共性技术在再制造领域的应用,推进高端智能再制造关键工艺技术装备研发应用与产业化推广,推动形成再制造生产与新品设计制造间的有效反哺互动机制,完善产业协同发展体系,加强标准研制和评价机制建设,探索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发展新模式,促进再制造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事实上,再制造就是让旧的机器设备重新焕发生命活力的过程,其以旧的机器设备为毛坯,采用专门的工艺和技术,在原有制造的基础上进行一次新的制造,而且重新制造出来的产品无论是性能还是质量,都不亚于原先的新品。 再制造不但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提高产品技术性能和附加值,还可以为产品的设计、改造和维修提供信息,最终以最低的成本、最少的能源资源消耗,完成产品的全寿命周期。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再制造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均能达到甚至超过原品。与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产品可节省成本50%、节能60%、节材70%,几乎不产生固体废物,再制造产业前景广阔。 须跨越技术及产业化门槛 再制造的本质是修复,但不是简单的维修,而是采用制造业模式搞维修,可以说是一种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化修复。因而,再制造是维修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对传统维修概念的一种提升和改写。目前,再制造领域新发展态势呈现共性特点,即聚焦具有重要战略作用和巨大经济带动潜力的关键装备,以高技术含量、高可靠性为要求,高附加值为核心特性,在提升能源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的同时,可反哺新品设计制造,推动加快突破尖端装备技术。 在再制造产业发展过程中,高端化、智能化生产实践不断涌现,激光熔覆、3D打印等增材技术在再制造领域应用广泛。比如,航空发动机领域已实现叶片规模化再制造;医疗影像设备关键件再制造技术取得积极进展;首台再制造盾构机完成首段掘进任务后已顺利出洞;解放军5719工厂累计再制造航空发动机叶片超过4万件,装在1000多台次发动机上安全飞行33万小时;宝山钢铁应用激光熔覆等增材再制造技术对破损的轧钢机架牌坊开展现场再制造,牌坊功能面使用寿命延长约10倍,所用材料仅为原机重量的0.1‰,再制造价格仅为购置新品的2‰。据统计,宝山钢铁投入激光再制造费用约3000万元,直接经济效益达3亿元,间接经济效益已超1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再制造是有产业门槛的。首先,需要考量再制造产品的经济性。如果产品价值或所耗费的资源十分低廉,就失去了再制造的价值。其次,需要考量再制造产品的可行性。具体包括两个门槛:一个是技术门槛,再制造不是简单的翻旧换新,而是一种专门的技术和工艺,而且技术含量较高;另一个是产业化门槛,即再制造对象必须是可以标准化或具有互换性的产品,而且技术或市场具有足够的支撑,使得其能够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第三,需要考量再制造对象的条件。比如,再制造对象必须是耐用产品且功能失效、剩余附加值较高且获得失效功能的费用低于产品的残余增值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