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科技引领绿色发展
——访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李晋闽、谢玉洪
■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月1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共同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5项,10名外籍科学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记者在大会期间采访了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李晋闽、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总地质师谢玉洪。他们团队的 “高光效长寿命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勘探理论技术与重大发现”,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引领半导体照明技术发展 李晋闽介绍,照明技术发展史是人类文明进步史的缩影。随着技术进步,在白炽灯之后又发展出如水银灯、卤素灯、纳灯、荧光灯等多种照明光源,但这些传统照明光源都存在电光转换效率低的问题。李晋闽指出,目前,我国已有近50%的传统光源被LED产品所取代,每年累计实现节电约2800亿度,相当于3个三峡水利工程的发电量,超过澳大利亚全年用电量。 据了解,本世纪初期,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围绕LED的研制展开了激烈的技术竞赛,发布了诸如美国的 “下一代照明计划”、欧盟的 “彩虹计划”、日本的 “21世纪光计划”等半导体照明发展计划。我国在2003年首次提出发展半导体照明计划,大力推动半导体照明产业化。 李晋闽介绍,本项目团队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承担起技术攻关的重任,通过基础研究、技术突破、规模应用和产业推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光效、长寿命半导体照明成套技术,关键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项目的实施带动了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迅速发展,项目成果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推广,LED芯片市场份额居全球首位。项目成果在北京奥运会、APEC峰会、俄罗斯世界杯等重大工程实现示范应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引领了全球半导体照明技术的发展。目前,中国的照明产品已出口至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支撑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照明生产、消费和出口国,同时也实现了中国照明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照明产品的更新换代。 随着半导体照明技术与产业的发展,除在照明方面的应用,新技术与新业态层出不穷。未来,半导体照明产业正在从最初的技术驱动转变为应用驱动,按需照明、智慧照明、超越照明将是半导体照明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将在健康照明、智慧照明以及农业、医疗、通信等超越照明的技术领域实现更为广泛的应用。 为环渤海湾经济圈寻找清洁能源 谢玉洪介绍,我国东部天然气消费量占全国的70%,产量仅占全国的20%,大量依赖西气东输和国外进口。中国海油从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出发,为环渤海湾经济圈积极寻找低碳清洁能源。 谢玉洪表示,能否在渤海湾富油型盆地找到大型天然气田,国内外石油公司和专家学者面临诸多难题。据谢玉洪介绍,近年来中国海油围绕这些难题组织了相应的科技攻关。创新了三项油气地质理论知识,研发形成了海上小缆距高密度潜山地震勘探一体化和海上深层潜山高效钻井等两项技术。根据科技攻关创新获得的成果,制定了企业技术标准与规范指南6部,为全球富油型裂谷盆地寻找大型凝析气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理论与技术。地质理论创新认识,使渤海海域渤中凹陷天然气资源潜力从3700亿方增加到19000亿方。根据自然资源部、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的最新资源评价结果,该项创新理论和关键技术的应用将撬动整个渤海湾盆地45000亿方天然气地质资源量的勘探。 谢玉洪介绍,中国海油及时将项目科技攻关创新的理论技术用于指导勘探,在最古老的太古界变质岩储层中成功地发现了全球最大的整装高产凝析气田——渤中19-6大型气田。预计2025年将建成300万方原油和30亿方天然气年产能力(合计600万方油当量),为京津冀地区提供绿色低碳能源,为环渤海湾经济圈提供优质工业原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