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引领破解实践难题北京工业遗存焕发新彩
■ 中国工业报实习记者 郭莹 12月31日,夜幕下的永定河畔、石景山旁,首钢园内灯火璀璨,火红雄劲的高炉筒仓与晶莹剔透的滑雪大跳台、幻彩绮丽的新首钢大桥交相辉映。这是因为2020北京新年倒计时活动暨第四届北京冰雪文化旅游节在首钢园举行!园区内珍贵的工业遗存与丰富的冰雪奥运元素有机融合,演绎着冰与火的激情交汇,抒写着传承与发展的时代篇章。 留下来的北京 “工业记忆” 首钢,是上世纪末中国最大的钢铁厂。北京申奥成功以后,为改善北京的整体生态环境,2010年年底,首钢北京石景山园区钢铁主流程全面停产。停产后,工业遗存的去留问题逐渐受到关注。首钢转型是否要保留工业遗迹?面对高额的搬迁成本,旧机器闲置后的锈蚀以及园区安全等问题,首钢内部有过争议。 但是,整体保留工业遗存的价值逐渐被认识到。2013年,国家启动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工作,首钢老厂区进入首批试点名单。一年以后,国务院出台政策,首钢老工业区获得了政府土地和财税政策的倾斜。 这些研究和政策的支持,使首钢此前的争议平息,首钢明确了对工业遗存保护、利用的开发思路,传承首钢工业风貌。 2015年,北京2022冬奥组委选择园区作为办公地点。2016年5月,北京2022年冬奥会组委会入驻首钢。2017年4月,在首钢精煤车间和运煤车站内,国家冬季训练中心工程开始改建。2018年6月22日,位于首钢园区的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训练中心启用。 首钢成为老旧厂房改造的引领者,其成功除了自身的某些契机外,更离不开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在其面临转型关键期,在工业遗迹是否保留的争议期,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引领,让首钢找到了定位,确定了方向。 老旧厂房改造遇难题 首钢的成功,带动了更多老旧厂房的转型之路。根据北京市文促中心调查数据,截至2019年9月,全市各区共梳理出老旧厂房资源774处,总占地面积约3227万平方米,其中,城六区老旧厂房248处,占地面积约1943万平方米,占全市老旧厂房总占地面积的60%左右。 然而,在老旧厂房转型利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对老旧厂房的价值认同还不够统一,还存在盲目拆建、过度改造的情况;特别是,老旧厂房转型利用项目在办理改造建设手续方面还不够顺畅,存在 “审批难”问题。老旧厂房转型文化空间,如果变更用地性质,高额的土地出让金让企业难堪重负;不办理变更,后续改造中立项、规划、施工、消防以及登记注册等一系列手续,又难于办理。 “两难”之中,给企业带来很大困扰,也容易造成一些灰色地带和安全隐患,成为老旧厂房改造利用中最大的 “痛点”和 “难点”。 近些年,国家和市级层面出台过一些相关政策,鼓励利用存量厂房转型做文化,但是还缺少一个系统、专项的政策体系。 及时雨的政策支持 2017年12月3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 《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 《指导意见》)。2019年,北京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 《关于推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指导意见落地实施的工作方案》 (以下简称 《工作方案》)。 日前, 《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 (以下简称 《管理办法》)正式印发实施。该办法根据 《指导意见》 《工作方案》及相关政策文件规定而制定,重点解决按照5年过渡期、允许临时变更建筑使用功能等政策条款,项目改造如何走流程、怎么办手续的实操问题,打通政策落地 “最后一公里”。 从老旧厂房 《指导意见》到落地实施 《工作方案》,再到项目 《管理办法》,突出政策引领,逐层深化细化,有了 《管理办法》,政策的 “最后一公里”就打通了,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工作就进入了政策实操的新阶段。 首创·郎园品牌总监宋秀平向记者讲道: “首创·郎园品的最新项目——郎园station是从北京纺织仓库改造而来,即将变为一个复合型的文化艺术园区。园区的改造和招商都很顺利,只待申请立项。从前,申请立项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以前没有专门针对城市更新、老旧厂房转型改造的立项配套政策,只能按照新建建筑这一类去做。新建项目的土地性质、使用性质和规划建设性质是完全相符的。商业用地就用于商业设施建设,但老旧厂房通常是在工业用地上改变了使用性质。现在不仅路径清晰,而且办理起来非常通畅。我们拿着园区的规划和改造方案,到区级文创办,先去初步那就审核,审核通过以后,然后再到市文资中心去作为一个多部门统一的审核会,重大项目再报请到市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