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太保”驰援抗疫 江苏制造彰显硬核实力
■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新冠肺炎疫情当前,在全国各地快马加鞭驰援湖北的严峻时刻,江苏因其独特的驰援方式冲上热搜。江苏13个城市组建13支医疗队,各自出发赶赴湖北的消息,让 “散装江苏”“硬核江苏”,显现特有的 “江苏气质”,被网友称为 “13太保”。 据透露, “13太保”中的12支医疗队所拉 “某某市出征湖北”的横幅上,都没有标明 “江苏省”。唯独南京市 “倔强地”标注了,引来不少网友的关注,这就是 “散装江苏”的乐趣,也是 “散装江苏”的底气。因为正如网友所言, “散装江苏”的制造业,简直就是中国制造行业的 “扛把子”。 “江苏制造”形散神不散 作为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发祥地,江苏制造业基础好、发展快,总体水平长期位于全国前列。可以说,制造业是江苏经济的命脉,也是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 “稳”的根本和“进”的基础。 “散装江苏”背后是江苏省战斗力的体现,说明江苏各市实力相对平衡,没有出现 “一家独大”的现象。而从江苏各市援助湖北争先恐后挑大梁来看,表明 “散装江苏”恰恰是形散神不散。 其实,江苏的 “散”由来已久,不但市与市之间彼此 “不服”,就连区、县、村之间也是如此。但在疫情面前,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宿迁、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各个城市行动高度一致。除了江苏的医护人员第一时间驰援湖北以外,在被全世界称为奇迹的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现场, “江苏制造”的身影比比皆是。从医院设计到搭建、从环保到医药器械、从通信到配电等方方面面,都能看到 “江苏制造”的力量。 “扛把子”的实力和底气 江苏的确具备制造业 “扛把子”的实力和底气。2019年江苏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8年位居全国首位,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处于第一方阵。目前,江苏拥有全国最大的制造业集群,大大小小的工业企业有54万家,创造了全国12%以上的工业产值。江苏“超百亿”工业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芯片制造和纳米技术产品的生产方面,江苏生产总量在全国稳居第一。同时,江苏工程机械产业称霸一方,汽车生产量和销售量全国第一。 据统计,江苏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软件、新能源、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二。江苏节能环保产业占全国比重达25%、光伏产业占全国比重接近50%、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占全国市场份额超过30%。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振兴号”盾构机、 “神威·太湖之光”等 “大国重器”,充分展示了江苏制造业的底气。 “江苏制造”也享誉全球。据相关统计,江苏制造业总产值已经约占全球百分之三、全国八分之一。目前,全国超过五分之一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来自于 “江苏制造”。 悄然变身 “江苏智造” 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为了逐步摆脱制造业身处全球价值链低端的不良局面,开始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国际化, “江苏制造”悄然变身“江苏智造”,努力实现 “高原”之上有 “高峰”。 江苏确立的一大路径是,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推动作用,智能+融合发展是江苏制造业转型的一个重要趋势,而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正规划着未来的蓝图。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从模仿到智造,成为全国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之一;中车 (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从拓荒者到领跑者,2019年国内首个全自动无人驾驶列车成功上线;徐工集团从国内口碑到国际名片,已经拥有15个全球制造基地、KD(散件组装)工厂及合资企业,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产业走向世界的新名片之一。 目前,江苏制造正由单打独斗迈向协同创新,从产能扩张转向内涵发展,聚合资源优化发展生态。江苏提出重点培育新型电力 (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高端纺织、前沿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集成电路、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核心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新型显示等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目标是到2025年,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11.5万亿元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