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观察 确保捐助资金与物资用在“刀刃上” ■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全国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为加强防控,春节期间非重点行业企业停工停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影响,特别是中小企业尤为严重。中小企业最难的是资金周转,急需国家从资金端对企业进行重点保障。2月1日,央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管理局五部门联合出台 《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支持相关企业战胜疫情灾害影响。 《通知》下发后,央行火速向市场投放资金。2月3日,央行开展1.2万亿元逆回购操作,实现流动性净投放近1500亿元;2月3日,央行继续释放流动性,下调7天期和14天期逆回购利率10个基点。2月4日,央行继续开展逆回购操作,实现流动性净投放4000亿元。至此,银行体系流动性已比2019年同期多出1万亿元。 接着,全国多个省份相继出台措施,降低减免税费,提供资金支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克服困难,恢复正常生产经营。截至2月6日17时,全国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667.4亿元。 国家给企业真金白银的补贴犹如及时雨。但是,国家财政资金投放市场之后,能否流入中小企业的口袋,是接下来的关键所在。国家财政资金历来都是 “唐僧肉”,在下拨和使用过程中截留、挪用、滞留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的不该享受补贴的项目和企业拿到了财政资金,结果就是财政资金 “打了水漂”。 疫情暴发之后,国家以及社会各方面捐助的资金和物资蜂拥而至。为了能保证更好、更快地控制疫情,捐助资金和物资的精准匹配、快速发放显得非常重要。1月29日,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强调,各地不得以任何名义截留、调用中央统一调拨的重点应急防控物资。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不成熟,接收捐助资金和物资的某些指定机构在各种问题的处理上不尽人意。社会公众看到,一方面有些急需援助的单位、企业、个人未能收到 “雪中送炭”的援助资金和物资以解危局;另一方面有些置身疫情之外的单位、企业和个人 “锦上添花”地将援助资金和物资照单 “笑纳”,有的甚至连捐助的资金和物资数目、去向、用在哪里,都成了一笔 “糊涂账”。 每当此类事件发生之后,都会引起社会对捐助渠道的思考,这次也不例外,尤其是某些指定机构在接收捐款捐物方面的公开性和执行效率引发社会诟病。由于信息发布不及时、资金和物资分配不公开不透明,相关单位诚信缺失甚至以权谋私、挤占挪用、挥霍浪费以及吃拿卡要、损公肥私、优亲厚友等问题,不但造成捐助资金和物资的严重浪费,更为可怕的是让社会公众对其信任度降至 “冰点”,损害了相关机构的公信力。 目前,接受社会捐助的渠道以及社会捐助资金和物资的去向,已经成为各界普遍关切的话题。2月7日,审计署印发了 《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财政资金和捐赠款物审计监督工作的通知》,聚焦中央和各级财政安排的疫情防控资金总体情况、拨付情况、管理使用情况;聚焦社会捐赠款物的总体情况、分配和使用等,促进疫情防控资金物资规范和高效使用。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以及截留、挤占、挪用疫情防控资金和捐赠款物等行为,坚决予以揭示和反映,对涉嫌重大违纪违法问题将及时移交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 本来,国家安排财政资金关注的是国计民生,同样捐助资金和物资的组织或个人也不是为了 “雁过留声”,但如果石头砸在了水里 “悄无声息”,或是让 “钻了空子”的情况频频发生,让公众对国家和社会捐助的资金和物资的去向产生怀疑,就很伤人心。 接收国家和社会捐助必须有两条原则:公开和效率。在信息公开的情况下,有社会监督,有舆论监督,就很少产生 “空子”。因此,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捐助的核心是确保资金和物资用在 “刀刃上”,尤其要避免人为设置障碍,这就有必要建立接纳和分配两个 “绿色通道”。一是保证资金和物资调配的有序性,二是保证资金和物资调配的公开性。 此外,指定接收捐款捐物的机构,面对突发状况应该认识到应用新技术的重要性,比如区块链技术就可以成为解决捐助资金和物资合理调配的 “一把利器”。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将慈善项目相关信息分布在网络上的各个节点上并能保证不被篡改,不但解决了援助资金和物资的重复认领和冒名认领的问题,而且可在极大程度上排除捐助资金和物资不合理、违反政策调配甚至被挪用的隐患,保证捐助资金和物资的有序有效调配,满足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的真实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