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 罗松山
投资对扩大内需、拉动生产、稳固产业链、稳定就业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是当前拉动经济增长、消减疫情影响的最关键 “一驾马车”。我们必须加大政策逆向调节力度,推动投资加快实现补偿性恢复增长,确保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新冠疫情对投资的影响高于非典全年投资增速下行风险加大
从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轨迹看,2014~2019年分别增长15.7%、10.0%、8.1%、7.2%、5.9%和5.4%,增速逐年下滑。2020年,受多种因素制约,即使没有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影响,全年投资也仍将在低位徘徊:从周期性与结构性因素看,2020年投资增速将仍处于回调通道;国内外需求难以回暖,影响企业投资预期;利润下降、成本上升、融资难等问题仍难消除;受风险防控和政府债务率控制的约束,基建投资由2017年增长19.0%下滑到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仅增长3.8%,2020年基建投资资金缺口依然巨大,基建投资增速大幅回升难度不小。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年投资的影响是短期的、可控的,随着投资活动正常化和反弹回补,其影响将逐渐消失。但疫情对全年投资的影响程度究竟多大,关键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和投资项目恢复正常施工状态的时间。
从一季度投资占全年投资比重的变化看,2016~2019年,1~2月投资占全年投资的比例分别为6.4%、6.6%、7.0%和8.1%,3月为8.0%、8.3%、8.8%和10.3%,总体上近年来一季度投资占全年投资比重逐年提高。从目前疫情影响和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效果看,2020年1~2月投资项目的施工天时间损失率约45%。以2019年1~2月投资占全年投资比重和全年投资增速估算,疫情对2020年投资增长的直接影响约3.9个百分点,2020年投资增速可能因此降至2.0%以下。再考虑到因疫情影响导致一些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投资意愿降低等因素,全年投资增速可能更低。
多措并举稳投资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
我们必须加大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赶补项目建设进度、稳定企业预期、激发投资活力,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以投资快速回补反弹持续性推动内需扩大,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首先,推动在建项目尽快复工,促进更多新建项目尽早开工。当前最重要的是强化要素保障和项目开工准备工作,加快推动在建投资项目尽快有序复工,促进更多新项目尽早开工,缩短投资回补时间,努力实现全年投资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一是在做好疫情控制前提下,加快推进在建项目有序复工。各地要严格落实中央有关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的战略部署,协调企业加快在建项目复工,不得擅自推迟在建项目复工时间。简化在建项目复工申请手续,全面取消超出防疫合理规定的复工条件和要求。
二是做好劳动力返程返岗和资金、用地等要素保障工作,确保投资项目不因要素供给不足而延误建设进度。加强劳动力输入地与输出地政府间的沟通协作,加强用工与务工需求对接,加快组织务工人员安全有序返岗上岗。简化货物运输手续,取消不合理关卡,保障各类物流畅通。加大复工企业资金保障力度,财政部门加快对使用财政资金在建项目的资金调度与拨付进度,金融机构要努力扩大在建项目融资总量,不得抽贷、压贷、断贷,确保在建项目后续建设资金合理需求。全力保障在建项目用地、水电气等要素的正常供应。
三是抓紧推进拟建新项目尽早开工。各地政府要加快推进新建项目的规划、用地、环保等审批工作,在征地拆迁、市政配套、水电接入、资金、物资供给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确保项目早日开工。
四是加强项目储备与谋划工作。各级政府要将有效扩大内需与补短板、增动能结合起来,在医疗和公共卫生设施与基础设施补短板、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等行业和领域加强项目储备工作,储备、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做好做深做实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办理前期论证和前置性文件,做好项目融资方案,为疫后投资回补提供充足的后续项目。
其次,加大财政资金托底力度,推动政府投资更多发力。全力扩大政府类投资需求以弥补和扩大市场需求、稳定市场预期,并以此带动企业跟进投资,这是当前稳投资增长的关键举措。
一是扩大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受疫情影响,地方政府投融资能力将会有所下降,应适度提高2020年财政赤字率,扩大中央预算内资金规模,加大财政资金托底力度,以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建设。
二是适度放松地方政府债务率控制要求,扩大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在严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前提下,可适度放松地方政府债务杠杆率控制,增加地方新增债券发行规模,以扩大地方政府公共投资。
三是发行 “健康中国债券”。可借鉴美国金融危机期间推出的 “建设美国债券”做法,发行 “健康中国债券”,重点用于医疗卫生、公共环保、农村环境整治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债券期限最长可达30年,可不纳入当年各省债务限额管理,中央政府给予30%~50%的利息补贴。
再次,多措并举为中小企业输血纾困,促进企业扩大投资。确保中小企业渡难关、保生存,提振市场信心、增强投资意愿,稳定供应链和产业链,筑牢实体经济根基,增强后续发力底气。
一是加大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不得抽贷、断贷、压贷,对即将到期贷款给予一定宽限期,延长贷款期限。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中长期贷款投放规模,放宽贷款条件、下调贷款利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受疫情影响较严重、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给予一定流动资金贷款以用于发放工资,以稳定企业生产。适当提高中小企业贷款的 “容错率”或 “容忍度”,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适时降低准备金率,扩大长期资金供给。加快推进上市融资和企业 (公司)债券发行进度,扩大股权融资、债券发行规模,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
二是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减轻企业负担。除应对疫情的短期减税降费措施外,应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地方政府要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不得以任何方式和形式增加企业税费负担,对不合理、不合规收费项目必须能减尽减、应取消尽取消。进一步下调用电价格,提高直供电比例,不断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三是加大政府扶持资金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各地各类产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扶持基金的作用,对中小企业投资项目增加资金补助与贷款贴息规模、提高融资担保比例、降低担保费率,以支持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发展。
四是适度增加土地供给。在加快落后、低效产能占地回收力度的同时,适度增加土地供给指标,确保新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五是加大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和开放力度,降低民间资本进入电信、铁路、石油、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行业和领域的门槛,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公平竞争,不断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