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记者 由庆祝
被周恩来总理誉为 “国宝”的中国一重,曾经在新中国的工业振兴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也经历了一段长久的低迷时期。最近几年,中国一重再度逆势突围强势崛起:2017年一举扭转了企业连续亏损的不利局面;2018年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大幅增长;2019年多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中国一重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的果敢决策与坚强领导。
刘明忠,被干部职工公认为中国一重改革进程中的使者、智者和勇者。在改革发展实践中,中国一重始终坚定产业报国、实业强国的决心和恒心,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推动企业加快产业链延伸、国际化经营和产品升级。正是因为中国一重坚持深化改革,强化改革担当,才实现了其以改促变、以变促通、以通促活,变不可能为可能,变可能为现实,最终使得中国一重这个 “老国企”重新焕发出“新青春”。
临危受命 敢打攻坚战
中国一重是我国 “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骨干企业之一,虽经30多年改革,但其市场化程度远远不够,从2012年起经济效益持续下滑,在2016年亏损达57亿元,是当年亏损额度最大、困难程度最高的央企之一。在如此困难的形势下,2016年刘明忠临危受命,被任命为中国一重党委书记、董事长,同时兼任新兴际华董事长 (至2017年10月)。
刘明忠上任后坚持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变作风为先导,围绕不认真、不较真、不负责等 “十不”作风问题,以及顾全大局、客户至上、切实提高市场意识等多个主题,分四个阶段在职能部门、各子公司、事业部、制造厂及班组三个层级中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着力破除制约企业改革发展的思想观念障碍,推动企业扭亏脱困。通过一系列解放思想举措的有力实施,达到了思想上有震动、实践上有行动、工作上有推动的系列效果,为后续深化改革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1982年工作至今,刘明忠从未停止攻坚的脚步。最初,他需要攻克的是生产一线的技术难关;后来,他接掌了新兴铸管董事长的重担,面对的是与世界巨头同台竞技的商业难题;再后来,他成为新兴际华董事长,面对的是70多家军队所属企业融入原有格局,化解多家企业破产危机,带领企业进军世界五百强的时代命题。现在,他面对的是带着有 “国宝”之称的中国一重彻底告别亏损,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巨大挑战。前几项攻坚战都已被刘明忠一一化解,如今这最后一项攻坚冲锋正在进行。
目前,中国一重已经扭亏为盈,但刘明忠丝毫不敢放松。“大国重器的序列中,不能没有中国一重。”他说,中国一重将在现有攻坚成果基础上,大力发展三大板块、五大业务,力争建设成为产业结构合理、质量效益领先、高端装备制造核心突出、地企协同发展的领军企业,不断朝着世界一流的目标迈进。
厉行改革 激发内生动力
刘明忠接掌中国一重之后,经过深入调研认为,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一重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招。”重视改革,是刘明忠成为掌门人之后必打的一张王牌,更是激活企业的一把金钥匙。
以激发活力为关键,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中国一重以三项制度改革为核心点和突破点,全力推动劳动用工、企业人事、薪酬分配改革,进而带动全公司的改革全面深化。2016年,刘明忠到中国一重履新后,对产品质量长久得不到改善的炼钢厂领导班子、经营管理不善亏损的天津重工领导班子,采取了重新组建、竞聘上岗等措施。炼钢厂和天津重工所含的8名班子成员中,仅有2人得到了 “位子”,其他6人均退出领导岗位。第一轮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三项制度改革自此启动。
实现人力资源市场化改革,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活力。中国一重能在短时间向好转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紧紧抓住了三项制度改革这一主要矛盾,针对顽疾动真格,真刀真枪地 “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 “精简机构、压缩定员、分流安置”的思路推进企业人事和用工改革。从2016年起,通过三项制度改革,中国一重内部的中层以上干部由320人减至192人,其中直管干部减至91人,40%的人员因为竞聘失败没能 “坐下来”。两年之内,中国一重共调整思想不解放、观念滞后而不适应改革发展需要的领导干部14人,10人写出深刻检讨。对于用人,刘明忠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即在党管干部人才的前提下,坚持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员工职业生涯的生死抉择牌,交给员工自己, “职工为什么下来 (换岗或其他职务变动)这么痛快?因为背靠背,也就是让他自己看清楚,谁走谁留,你们自己投票,投到你就下来。”刘明忠解释,公开、公平、公正,让人心服口服,至今无一人寻访闹事。
改革只有胆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智慧。经过几轮内部市场化选聘之后,中国一重敞开大门,广纳新人。同时,中国一重还探索以合同管理为核心、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制度,全面推行 “两个合同” (岗位合同和劳动合同)契约化管理,以劳动合同解决身份问题,以岗位合同解决能力和业绩问题。领导人员完不成目标收入60%、目标利润70%的自动解职,一般员工岗位职责不达标经两次培训上岗仍不合格的,解除岗位合同,同时解除劳动合同。这条规则同时适用于老员工和新员工,打破了人们对于原有 “铁饭碗”的概念。此后,中国一重人逐渐实现了多劳多得,彻底告别了大锅饭时代。
矢志创新 抢占领跑地位
70多年来,中国一重设计制造的产品先后装备了中国各大核电企业、石化企业、钢铁企业、汽车企业、有色金属企业、煤炭生产基地等,肩负起了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提供重大技术装备的历史重任,为我国的重点工程建设、重工业和强军体系建设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发展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技术创新、提质增效成为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以中国一重为代表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肩负的历史使命越来越重。客观来讲,距离国家和市场的要求,距离国际同行的水平,中国一重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有明显的提升空间。
为此,中国一重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向创新维度聚集资源。刘明忠多次在中国一重的会议上提出,技术创新是我们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根本法宝。 “谁的创新能力高,谁就站在领跑者的地位”,刘明忠指出,中国一重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的全面创新发展,向科技进步、管理提升、商业模式创新要效益。
如何提高创新能力呢?刘明忠认为,还是要靠机制的力量。为此他提出,一是要以开放心态,提高引智用才的质量效益;二是要打通技术、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三是在薪酬待遇上向科技人才倾斜, “当然要有成果才倾斜,不然大家不服气”;四是广泛开展 “创新创业创优创效”系列活动,以调动全员参与创新的积极性。
正是因为高度重视创新,中国一重从2016年以来,已完成大小科技攻关项目1000多个,科技创新成果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累计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2项。其中, “煤制油品/烯烃大型现代煤化工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 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压水堆核电站核岛主设备材料技术研究与应用”及 “重型压力容器轻量化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两个项目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创新的内涵丰富,绝不局限于科技创新这一点。对于企业家而言,能否推动管理创新,也十分考验其能力。在这方面,刘明忠交出了引人瞩目的答卷。刘明忠以身作则,把开拓市场作为公司的头等大事, “只要需要我出面的订单,我都去。”不只是他,中国一重的领导班子成员都成了 “推销员”,分片跑市场。他要求,公司所有单位都要围绕着销售转,跟着市场走。 “销售人员拿回来的订单,我们生产不出来,或者质量不过关,那就是 ‘犯罪’。”
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刘明忠表示,中国一重将不忘产业报国初心、牢记复兴使命,不被眼前困难所吓倒,不为短期利益所诱惑。未来,中国一重将继续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大胆探索、锐意改革,把握改革方向,抓住改革机遇,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汇聚力量,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再创新业、再建新功。
中国一重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