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上村的新乡村工业实践
■ 中国工业报记者 江晖 毛志亮 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区驱车22公里来到海拔1500米的七舍镇革上村,走进村中,记者看到道路两旁的优质农产品展示店、茶叶加工作坊已经开业,两三家饭馆生意兴隆,俨然有小镇规模。 在笔直的水泥路旁, “精准扶贫工艺车间藤编厂”映入眼帘。兴义市政协提案法治委员会副主任、现驻村工作组组长王清斌介绍说: “这座车间是借用革上村老烟叶站空房改造成的,同时租用了4家民房共1000平方米作为藤编产品成品库和原材料库,从规划到建设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车间里一排排藤条整齐地码放在工作区域内,约有30位经过培训的村民正紧张有序地进行纯手工编织。 “这间藤编工艺车间,主要用来组织开展工人培训和试生产。由于生产建设厂房空间有限,我们计划投资500万元进行藤编工艺标准化新厂房建设,现已在隔壁不远处动工。”在家乡投资藤编厂的北京返乡创业青年王成科说。 两位局长领衔的驻村扶贫工作组 藤编厂快速落地离不开驻村干部的大力支持。革上村第一书记李国斌是兴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曾经在七舍镇任党委书记多年。王清斌原是兴义市交通局局长,是革上村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市机关干部驻村,对革上村在行政审批效率和整合市、镇、村三级扶贫资源方面,破除了行政壁垒,优势明显。 “当遇到涉及扶贫工作特别是扶贫企业的事情,三级政府联动,即刻拍版。”李国斌说。 “从规划到落地,革上村精准扶贫工艺车间藤编厂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革上果蔬’商标注册一个工作日完成,出口通关也是海关上门服务。”李国斌告诉记者。 2020开年,新冠疫情来袭,革上村为解决一部分村民就业问题,村合作社成立精准扶贫工艺车间藤编厂,通过采取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现在藤编厂已编织成品10车次,总产值达130万元,已支付劳动力务工收入达12余万元。 除了开展手工制造业,农业一直是革上村的支柱产业。为解决农业靠天吃饭的难题,革上村建造食品加工厂让农产品保价增值。据介绍,革上村实施建设蔬菜加工和酸辣椒生产线两个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现已投资100万元,实现了鲜菜价高卖鲜菜、鲜菜滞销做干菜的 “两条腿”发展战略。生产线建设完工后,将覆盖农户420户17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72人。 接下来,革上村计划加大投资力度,吸引周边村民到革上村就近就业。此外,革上村还准备与乌沙镇普梯村结对子脱贫,计划投资300万元在普梯村建设艳红桃冷库和加工厂。 从北京返乡创业扶贫的 “最美逆行者” 驻村帮扶的两位局长深感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关键在观念、在产业发展,而这两者的关键在人才。他们通过做艰苦细致的工作,把革上村土生土长的青年创业企业家王成科请回了家乡。王成科16岁在学校读书期间开始创业,早年成名,后又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研究生。 王成科说: “近些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营商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这个有着北京振兴智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身份的年轻人,在此次疫情期间决然回到家乡,将加工厂搬到村里,开始了新乡村工业的实践。之所以选择在家乡投资,王成科坦言: “在疫情期间看到了家乡有很多闲置人员,手中又有稳定的外贸订单,手工艺品又对技术要求低,经过市场、人员、资金等一系列考量后,决定做手工艺品的出口外销。” “无论手工业还是农产品加工业,有了标准化的生产,才会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的王成科对记者说, “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手工业,让乡村闲散资源得到最大的发挥,利用乡村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以农促工’改变向市场提供初级农产品的方式,转而延长农业经营的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让工业赋能乡村资源,打造当地脱贫致富的 ‘造血’心脏,这种乡村工业模式不失为乡村振兴的一种新途径。” 产业扶贫乡村振兴 一线见闻(之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