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丝织造企业如何走稳下半场
■ 中国工业报 马 艳 “曾经一直健康而快速发展的长丝织造产业,疫情下遇到了巨大困难,行业该何去何从呢?”中国长丝织造协会会长王加毅在日前召开的中国长丝织造协会二届五次理事会暨产业发展论坛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规上化纤织造及印染精加工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6.19%,降幅较一季度收窄9.42个百分点。其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8.79%,降幅较一季度收窄27.06个百分点,利润率为2.12%,较一季度提升1.21个百分点。 “受疫情影响,需求萎缩,我国长丝织造行业经济效益明显下滑,行业运行压力很大。”王加毅说道。 长丝织造行业应做出哪些改变以应对变幻的市场格局? 打造双循环格局 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我国内需市场的潜力正在不断释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5月,全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下降23.5%,降幅较1~4月回升5.5个百分点。线上消费持续好转,全国网上穿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减少6.8%,降幅较1~4月收窄5.2个百分点。 “纺织品服装内需消费温和复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十分看好内需市场的发展潜力。 孙瑞哲表示,党中央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纺织行业谋划 “十四五”发展的根本遵循。纺织企业要抓好两个市场。 作为纺织工业重要基地之一的江苏,在外需不振的环境下,竭力开辟内需大市场。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韩平表示,要做好自己,做强自己,洞察 “双循环”下的市场需求,保持特色,做好产品和技术创新。 王加毅坦言, “保生存”是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长丝织造企业应采取的战略方针。他建议,当前企业应顺应国家构建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互促双循环新格局的调整要求,重视开发国内市场,无论是内销型企业还是外销型企业,近期要重点开发国内市场,借国内市场提前复苏的机会,为企业渡难关作出贡献。 强化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是我国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手段之一,也是我国纺织服装制造长期保持世界领先优势的关键手段。长丝织造行业作为纺织工业重要的制造环节,智能化转型必不可少。 站在智能制造的风口,浙江台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浙江台华)走上 “机器换人”的创新发展之路。据该公司董事、总经理沈卫锋介绍,公司投入3000万元,对信息中心进行升级改造。客户可以在台华信息化平台实时追踪订单生产状况,生产过程的单据流转率达到100%,生产过程管控信息化率100%,可以实现全流程产品质量追溯。 同样在智能制造上下功夫的还有浙江科趣智能设备有限公司。该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孟林表示,公司生产的APR智能抽纱系统、自动检验系统、断经自停系统,已经实现无人化生产。 通过推进智能制造,减少用工成本,提高效率,提升品质,加快市场反应速度,这已经成为长丝织造企业的共识。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纺织处处长曹庭瑞对于纺织行业智能制造同样寄予厚望。他表示,疫情带来危机,但危机同样孕育新变。纺织行业企业要加大研发和技术创新,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升大数据应用水平,推进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优化供应链协同发展。 提高集约化水平 “目前,长丝织造行业的制造集约化发展愈加明显。”孙瑞哲表示,2019年,苏北、安徽、河南、湖北、江西等新兴产业集群喷水织机规模约18.7万台,占全国总规模的29.2%。苏南、浙江、福建等原有产业集群喷水织机规模约45.3万台,占全国总规模的70.8%。 我国不少长丝织造企业在集约型生产的道路上已初具雏形,涌现出不少成功的典型。浙江台华目前拥有高端喷水织机近3000台,淄博邑山织造有限公司拥有进口喷水织机2000台。 孙瑞哲指出,发展集群经济和平台经济,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提升行业规模优势与协同优势。企业可以通过并购、联合,整合优质资源,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做大做强。 增加优质产品供给 疫情之下,行业面临的市场趋势在发生变化。孙瑞哲将其概括为四个强化,即内需消费市场的重要性在强化,线上消费市场的重要性在强化,绿色消费市场的重要性在强化,理性消费市场的重要性在强化。 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创新的步伐也得跟上来。沈卫锋介绍,浙江台华2019年研发费用投入1.27亿元,开发了发热、抗菌、阻燃等功能性产品,不断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产品。 “长丝织造产业多年来正是以不断的产品创新满足了不断发展的消费者需求,赢得了市场空间。因此,在全行业坚定不移地推动产品创新,为消费者提供好的产品,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王加毅说。 孙瑞哲也认为,行业要顺应疫情后消费市场的趋势性变化,增加产品优质供给,满足新需求,创造新市场;要强化产品设计,通过原料搭配、结构创新等方式,丰富产品花色品种;要完善协同开发机制,以产品设计带动材料创新、工艺创新、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化能力;要完善产品标准体系,提升产品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