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 小康生活
游客来了,小康近了
——生态旅游引领湖北山区蝶变二三事 ■ 新华社记者 李伟 田中全 “以前这里到处是破房子,现在村民以房屋入股,贫困户变成了民宿主人,吃上了旅游饭。”看着错落有致的民宿、争相拍照的游客,湖北省武当山特区元和观村村民刘明建告诉记者,是农旅融合的扶贫政策,让村庄开启了特色小康之路。 为了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武当山特区近年实施乡村旅游示范改造计划,对33个村的民居进行民宿化改造。刘明建便是参与改造工程并从中受益的村民。 起初,乡村旅游示范改造计划遭遇阻碍:由于思想意识保守,当地部分村民对发展乡村旅游并不热心。村支书林峰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并带头做示范。心门一开天地宽,村民们想通了,小康之路也近了。 当地政府积极探索 “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引进市场主体,拆危房、改建新房,打造中高端民宿。还通过以房入股、村民与民宿经营公司签订租赁合同的方式,让村民的房屋资源变为资产、股金。村民既不用承担房屋改造费用,也不用承担运营风险。如今,元和观村已有30栋民宿房屋改造完工,预计可带动相关农户人均月增收1500元以上。 更加不可思议的变化发生在鄂东南的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站在 “亚洲第一天坑”前,放眼望去,绿植漫山遍野。难以想象,这里曾是一片寸草不生、千疮百孔的矿山。 “这是一代代采矿人挖出来的。”面对最大落差444米、坑口面积达108万平方米的 “天坑”,公园管理处主任阎红勇说。 “我们把一座大山送进了高炉,这里也随之变成资源枯竭、荒无人烟的土地。” 为了修复生态、坚持绿色发展,黄石市另辟蹊径谋转型,积极探索 “工业+旅游”盈利新模式,将工业遗址改造为文化公园,在露天采矿废弃的岩石堆上种植生态复垦林,改善矿坑周边的植被环境和地质条件。通过全力打造 “森林化矿山”,当地形成了 “矿在园中、园在绿中、绿在画中”的生态环保格局。 (下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