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真实性技术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 中国工业报 刘凤军 高泓娟 我们买到的食品,比如标注 “零添加”的各种食品,以及年份酒,它们的实质与标签标识一致吗?这牵扯出一个概念——食品真实性。 日前,2020年食品真实性技术与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围绕食品真实性技术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内容进行探讨,全方位、多角度解析当前食品真实性技术、标准与监管趋势,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会上首次面向全球发布了 “食品真实品质认证 (FA认证)”,为消费者甄选优质食品增加了一层保障。 全世界面临的一大挑战 “食品真实性”是近年来国际社会上广受关注的热点名词,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介绍,食品真实性不一定影响食品安全,它反映的是以次充好、以假冒真、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食品真实性问题。食品的不真实,最重要的危害是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 保障食品安全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发达国家由于食品产业集中度高,查处食品欺诈行为难度较低,而中国的食品欺诈行为,目前查处难度大,监管成本很高。陈君石认为,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和经验,中国应加大对食品欺诈行为的惩治,尤其是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应严惩重罚。 陈君石表示,鉴别食品真假需要依赖科学技术手段,还需要进行广泛国际合作,建立食品相关真实数据库。另外,需要建立相关的标准,做到有法可依。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发出了不少食品真实性的鉴别方法,涉及葡萄酒、白酒、蜂蜜、橄榄油等诸多品类。不过因为打假的成本很高,以经济利益驱动的高附加值食品领域的真实性问题仍相当突出。 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发展 随着我国人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品质和营养健康的需求更高,高品质、高附加值食品的市场迅速发展,带有 “有机” “无添加” “无麸质” “低GI”等标签的产品越来越多,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满足了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当前我国食品营养健康评价技术缺失,食品流通市场缺乏对产品质量真实性监管技术手段,行业出现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仅制约了行业向高质量和营养健康方向转型,而且食品欺诈事件导致了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信任危机。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引导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食品真实性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原生动力。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市场经济主体也呈现出性质多元化和行为多样化的特点,迫切需要不断创新监管模式,大幅提升监管效率,将预警监测有效提前,为构建新型市场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食品真实性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通过推进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持续为我国市场监管提供标准支持和技术支撑,满足当前市场监管从终端市场对市售产品进行检验和鉴别的需求,打破当前市场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监管手段的局面,保护我国食品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提升中国食品的国际影响力。 亟待加强食品认证监管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二级巡视员何小群表示,食品真实性问题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当前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重点、难点,要解决食品真实性问题,监管部门需从源头入手,切实加强食品认证监管,要不断优化认证认可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质量控制和认证认可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要广泛宣传食品真实性认证与溯源,准确解读我国政策制度,提升消费者对真实性产品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当前,认证技术是制约认证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何小群表示,要大力推广和应用质量管理先进标准和方法,将国际先进管理理念、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加以改造提升,创新认证模式,积极开发追溯管理、供应链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推动质量管理认证向一二三产业和社会治理等领域全面延伸。 业内人士认为,本次论坛发布的 “食品真实品质认证” (FA认证),从关注食品自身完整性和生产经营行为真实性出发,创造了食品认证、监督新模式,形成了食品真实性 “生产+流通”领域双重保障,可重塑食品行业诚信体系,促进企业增值发展,建立消费信任,可为中国高品质食品正名。 据了解,这一认证是以核磁共振波谱、同位素质谱、高分辨质谱、生物溯源等前沿科技手段为技术支撑,通过 “海量样本数据对照” “主动市场抽检”等手段,构建食品大数据,结合区块链技术,为消费者提供公开、透明、便捷、有效的食品数据信息 “云空间”,实现食品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可保障、可溯源、可监督,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同步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