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 看点 优化营商环境安徽界首打造筑巢引凤新高地
■ 通讯员 陈康 刘文琴 中国工业报 安再祥 “当初选择界首,就是看中了这里宽松适宜的营商环境、政府高效的办事效率以及优质便捷的办税服务,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没有错。”界首市金吴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负责人方卫表示。近年来,界首市税务部门落实落细 “放管服”改革和 “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持续推进办税缴费便利化举措,努力打造负担更轻、办税更快、服务更好的税收营商环境。 “环节少了,速度快了” “当前是公司发展的关键阶段,资金投入较大,多亏了税务部门 ‘雪中送炭’,今年更是12次办理资源退税共1297.53万元,快速解决了我们因疫情造成的资金链断裂的难题。”安徽环嘉天一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传荣感慨地说, “这些退税款2~3天就能到账,现在公司已经恢复盈利,持续性送出的税收政策 ‘大礼包’,也为公司发展增添了动力。” “没想到两天时间,就办好了这笔514.6万元的延期缴税业务,极大地缓解了公司的资金压力。”刚刚得知企业可以依法享受 “双延”政策,界首市南都华宇电源有限公司财务人员殷丽焦虑中有了一些欣慰。 今年以来,像环嘉天一、南都华宇这样享受到便捷办税的企业不在少数。界首市税务部门不断拓宽 “非接触式办税”覆盖面,业务事项和报送资料精简近50%,表证单书精简超过20%,取消涉税证明76项。在2019年全省第三方纳税人满意度调查中位居全省第8,阜阳市第一;2020年前三季度纳税人满意度稳居阜阳市第一位,有效展现了界首市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成效。 “减免多了,负担轻了” 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工程产业化制造企业和国内行业专有技术领军企业,安徽生宸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资金上一度周转不畅,陷入了困境。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税务部门主动联系企业,开展 “点对点”帮扶,为其提供便利、高效的服务,帮助企业渡过疫情难关,起到了就业 “稳定器”的效果。 “企业能发展到今天,离不开税务部门的支持。今年以来,我们享受了1200多万元的税费优惠,这不仅帮助企业盘活了资金,有效减轻了运营负担,更增强了我们的创新能力,我们抢占市场份额的勇气也越来越足。”公司总经理张付群坦言,减税降费红利的释放,让企业有了更充足的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智能化改造等,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今年以来,界首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2.87亿元,有效对冲了疫情影响,对纾解企业困难、支持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智能化了,时间少了” “多亏了税务部门远程辅导我们进行了实名认证,并为我们首次领购发票提供了预约服务,很贴心。”尹和对税务部门无微不至的服务点赞。原来,疫情初期,安徽军民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紧急提前投产,加上遇到春节放假,尚未来得及办理税务登记和发票申领,十分着急。税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接到企业的咨询后,通过视频远程辅导企业办理好税务登记和发票领购事宜,保障了消毒液等疫情防控物资的供应。 “原来我们需要一趟趟的跑办税服务厅,耽误时间不说吧,还特别麻烦,现在我们办税首选网络渠道,既方便快捷又没有地域限制,发票还能送货上门,真是太贴心了。”界首市长兴印务包装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经理汪倩表示。 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迎来项目和企业纷纷入驻。近年来,骆驼电池项目、安徽网电通科技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新项目纷纷落子界首,为优化界首产业布局。这份 “成绩单”所呈现的背后,不只是界首发展的 “速度与激情”,更是界首 “四最”营商环境的最好展示。 南通市船舶海工产业“智慧”蝶变 近日,招商工业海门基地建造的长江新一代高端邮轮合龙,意味着项目进入建造冲刺阶段。这是招商工业海门基地承建的首艘内河邮轮,预计2021年11月底交付,对提振中国内河邮轮旅游业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南通市船舶海工产业着眼长远向高端挺进,重点推动普通船舶向豪华邮轮等 “高尖精”领域拓展,创造了十多项全国乃至世界首制产品,通过绿色转型走出了一条生态和发展并重的阳关大道。 顺时应势,南通加快沿江船舶海工这一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主动向高技术船舶、大型海工装备、特种船舶、豪华邮轮等高端产业迈进,转型升级蹄疾步稳。西起如皋长青沙、东至启东圆陀角长江入海口,在166公里长的南通长江岸线,形成了沿江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带,喜报频传:中远川崎、中集太平洋等重点企业斩获23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等订单,中国首艘油电混合、豪华双体客船 “大湾区一号”轮等先后交付。前三季度,全市造船完工量、新增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等主要指标保持稳定。目前,重点船舶企业手持船舶订单总体能满足2年左右的生产任务;产业升级有利于减少污染和资源消耗,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双赢。 南通船舶制造规模约占全国1/10,海工装备规模约占全国的1/4,汇聚南通中远海运川崎、南通中远海运船务、招商局重工、振华重工等一批旗舰型、龙头型企业,形成国有、民营、外资协同发展的格局。南通不仅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高技术船舶产业基地、国家船舶出口基地,而且在南通周边200公里范围内集聚了全国2/3的船舶产能、1500公里范围内集聚了中、日、韩等全球90%的船舶产能,地处世界造船工业中心位置。立足资源禀赋、找准比较优势,南通正朝着打造世界级船舶海工产业基地目标大踏步迈进。中国首制20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中国首制极地探险邮轮、 “天鲲号”挖泥船、全球最先进半潜式重吊生活平台、我国首个为国外船东完整建造的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随着一批高端、首制型 “大国重器”在南通诞生交付,南通市船舶海工产业持续向高技术装备领域升级发展。 船舶 “智造”,引领造船行业绿色转型。借助沿江船舶海工总装制造企业带动和南通较强的制造业基础优势,船舶配套产业涵盖了船舶动力配套、甲板机械、舱室辅助机械、船用电气设备等配套产业链环节,企业在LNG-FSRU再气化模块、铺管船核心铺管系统、自升式平台抬升锁紧系统、动力定位系统、平台系泊自动定位系统等一些海工装备关键配套设备方面取得突破。如今,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已形成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核心配套设备、研发服务同步发展的产业集群。以船舶分段制造为重点,加快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化车间建设。 (刘 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