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 郭 宇
新年新景象,再启新征程。进入2021年的船舶行业好消息频传,多家企业交付新船。在船舶行业受全球疫情的情况下,我国多家船舶企业按期交付客户,在国际市场中树立了更良好的形象。2020年中国船舶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成绩可圈可点,中国的造船完工量占全球的比重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也正是中国船舶企业这种守约、守信的态度为新一年的订单奠定了基础。
三家龙头船舶企业新年开新局
新年伊始新时代造船、新大洋造船、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广船国际公司在出口市场上都迎来了开门红。1月11日,新时代造船举行了该24#208000吨散货船签字交付仪式。
该型散货船船长299.95米,型宽50米,型深25米,设计吃水16.1米,结构吃水18.45米,载重208000吨。韩国 H-LineShippingCo.,Ltd.在新时代造船共订造了该型208000吨散货船5艘,此次完工交付的是该系列船中的第四艘。公司方面表示,刚刚过去的2020年,充满艰辛和挑战,公司坚决打赢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阻击战,圆满取得了完工交付船舶27艘计442.07万载重吨的良好成绩。随着该散货船的成功交付,新时代造船奋进的步伐又踏上了开局 “十四五”、瞄准高质量、接续再发展。
新大洋造船1月7日实现新年交船开门红,公司为国银租赁建造的一艘皇冠6.3万吨散货船顺利签字交付,该船是新大洋2021年交付的第一艘船。
当天交付的新船是新大洋为国银租赁建造的16艘皇冠6.3万吨散货船大单的第5艘,此前双方已经成功合作建造7艘皇冠8.2万吨散货船。据悉,剩下11艘皇冠6.3万吨散货船将在年内全部交付。
据了解,该企业2020年全年接单29艘,其中内贸订单达19艘,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并且在工程船和集装箱船领域也取得了突破,在逆势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新大洋长远发展起到了 “压舱石”的作用。
截至目前,新大洋在手订单32艘。根据计划安排,2021年新大洋交船数量将稳步上升,计划交船19艘。
1月6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广船国际喜事连连,同日实现一船开工、两船交付。
广船国际为瑞典PromanStena航运公司建造的4.99万吨甲醇双燃料化学品/成品油船1号船点火开工。
该船为广船国际与该瑞典航运公司于2019年11月19日签订的 “2+2”艘4.99万吨甲醇双燃料化学品/成品油船中的首制船,是国内建造的首艘采用甲醇/燃油双燃料动力的新型环保船舶,也是世界上第二个该类项目,标志着 “广船型”系列液货船产品谱系实现了新拓展。
目前,甲醇可在全球100多个港口使用,与LNG等同类替代产品相比,拥有显著的成本和安全优势,正在迅速发展成为最可行、排放最少且成本最低的一种船用燃料替代品,具有较大市场潜力。
中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强
公开数据显示,在中国手持船舶订单占全球比重方面,比值一直维持在42%~50%之间,一直保持着全球第一的位置。高于韩国在2020年1~11月手持船舶订单4766万载重吨,占比35.2%。
在新接船舶订单方面, 2020年1~11月,中国船舶企业全国承接新船订单213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8.7%。从全球比重来看,中国新接船舶订单量占全球的比重近年来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在2018年,中国新接船舶订单量占全球的比重为39%随后一直上升至2020年1~11月的49.4%。
2019年,我国船舶工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在全行业共同努力下,我国船舶工业稳中有进,船型结构升级优化,企业效益企稳回升,三大船舶央企重组稳步推进,修船行业盈利水平明显提高,海洋工程装备 “去库存”取得进展,智能化转型加快推进。但受世界经济贸易增长放缓、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增多、新船需求大幅下降的不利影响,用工难、融资难、接单难等深层次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船舶工业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但同时近年来,我国造船业实现快速发展,已与韩国、日本成鼎足之势,但低成本依然是我国造船业在国际市场上赢得订单的重要依托。然而,人工成本的日益攀升,船市低迷造成的船舶价格低位运行,以及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因素的叠加,给毛利率本来就不高的我国船企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让我国造船业的成本优势难以为继。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公开信息,从设计源头挖掘降本潜力,对于中国造船业保持成本优势至关重要,有利于我国船舶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历经8年谈判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于2020年11月15日正式签署。针对船舶工业,RCEP有望降低设备采购成本,进而缓解我国船舶建造成本压力,扩大区域内船舶需求空间,有利于形成技术、原材料及中间产品、总装的区域产业一体化分工体系,利好船舶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开展。与此同时,RCEP必将给我国低端船舶企业带来强大冲击,并放大当前我国船舶工业自主技术薄弱的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