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成新风口 “一芯多屏”技术加速落地
■ 中国工业报 余 娜 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大环境下,为寻求新的业务增长,不少企业纷纷跨界,进入造车这一巨大的蓝海市场。 “从不同企业的造车策略来看,大部分企业主要围绕核心零部件供应、产品代工、产品定义等切入,仅少数企业完整参与从产品开发到整车生产过程。”5月13日,在由中国电子商会智能电动汽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 “2022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乘用车终端销售销量数据发布会”上,盖世汽车研究院副总监张志文如上表示。 在其看来,智能汽车正成为全新的创业风口,智能化将是电动化下半场竞争的关键。 四类玩家策略各异 四类玩家强势入局造车市场,但切入策略却完全不同。 据张志文分析,以华为、中兴通讯 (000063.SZ)、美的集团 (000333.SZ)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企业,主要定位为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特点是不推出自有品牌车型,只聚焦高附加值零部件,如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三电等。 以富士康 (601138.SH)、立讯精密 (002475.SZ)等为代表的企业,往往专注于产品代工,发挥智能制造优势,其特点是参与部分零部件管理,打造极致的成本优势。 而以滴滴 (股票代码:DIDI)、美团 (3690.HK)、货拉拉等为代表的企业则专注产品定义,产品往往以代工为主,其特点是基于出行需求深度定义产品,将车辆与运营相结合。 百度集团 (09888.HK)、三六零 (601360.SH)、阿里巴巴 (9988.HK)等,其造车策略一般是设立合资公司,借助成熟的平台推动产品落地,特点是由于没有整车生产资质,往往赋能核心技术产业化落地。 小米集团 (01810.HK)、苹果 (股票代码:AAPL)、创维数字 (000810.SZ)等为代表的企业一般选择设立独资子公司,利用生态优势规模化降低成本,其特点是深入合作的代工模式或自建工厂,丰富自己的生态圈。 “华为主要通过HuaweiInside模式和零部件合作模式与国内车企进行深度合作,而在AITO品牌上,华为深度参与研发和运作,品牌和产品定义权都掌握在华为手中。”张志文说。 据悉,在零部件合作上,赛里斯SF5车型华为选择与小康合作;沙龙棘甲龙车型则选择与长城牵手;而在埃安LXPlus上,选择与长安合作。 智能座舱成主要卖点 当前,汽车座舱正由传统驾驶舱朝着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总体上可分为电子座舱、智能助理、人机共驾以及智能移动空间四个阶段。 “目前,智能座舱正处于第三阶段,即人机共驾阶段。”张志文说。据其分析,人机共驾阶段,语音控制和手势控制技术得以突破,车内软硬件一体化聚合,可实现车辆感知的精细化。 智能座舱的配置渗透率增长明显。随着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大量投入市场以及配置的下放,全液晶仪表、HUD、DMS的渗透率正不断提升。 “从中短期趋势来看,多屏、大尺寸屏幕是打造座舱科技感的重要方案,15英寸以上的中控屏已经成为多家车企的选择。副驾屏幕的服务对象也从驾驶员向副驾乃至后排的乘客进行拓展。”张志文分析。 座舱芯片性能不断提升,正支持 “一芯多屏”技术的普及。 “一芯多屏”正成为发展趋势,芯片本身也将朝着小型化、集成化、高性能化的方向发展,多家车企也已开始布局智能座舱系统。 “座舱域控制器芯片主要生产商,包括NXP(恩智浦半导体公司)、德州仪器、瑞萨电子等传统汽车芯片厂商,主要面向中低端市场。与此同时,消费电子领域的高通、三星等也加入了市场竞争,主要面向高端市场。预计2025年全球座舱域控制器出货量达1300万套。”张志文分析。 座舱产业链技术的升级,也在支撑 “一芯多屏”技术的落地。其中,自主品牌对座舱的联屏方案更加积极开放。如吉利星越L采用的伟世通一芯三屏双系统;极狐阿尔法S采用的哈曼一芯双屏双系统;红旗E-HS9采用的弗吉亚一芯三屏双系统;奇瑞瑞虎8PLUS采用的德赛西威的一芯双屏双系统。 “中短期内,国内座舱芯片的市场竞争格局仍会出现变动,未来具备座舱芯片+自动驾驶芯片全栈供应能力的厂商,相对更具市场竞争力。”张志文说。 据其预测,高通将不断提升在造车新势力及中高端车型中的市场份额;英特尔在未来智能座舱市场份额,可能出现阶段性下滑;NVIDIA(英伟达)将凭借高性能 “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全栈式解决方案,市场份额不断提升;而专为特斯拉供货的AMD(美国超威半导体公司),或能通过特斯拉供货打开高端车型市场;NXP将主要在中低端市场维持一定市场份额;地平线(831740)将在国产车型上获得一定市场份额;而华为,也将凭借其性能及生态优势持续提高在中国市场的份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