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研制的LSMP2000智能化大型砂型3D打印设备,可用于大型复杂铸件的生产。 (北京企业联合会供图)
■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工业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减量发展成效显著,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区域布局更趋合理,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北京市工业增加值自2012年迈上3000亿元台阶后,于2018年、2021年相继跨越4000亿元和5000亿元大关,产业能级不断实现新跃升。202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5692.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1%。
“十年来,北京全方位支持高精尖原始创新突破,北京科技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主要指标实现了 ‘6个翻番’全市R&D投入翻了一番多,从1063.4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2326.6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翻了两番多,从33.6件提高到185件;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翻了一番多,从2458.5亿元提高到7005.7亿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了三番,从0.33万家提高到2.76万家;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翻了一番多,从2.45万亿元提高到8.44万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翻了三番多,从1139.2亿元提高到10866.9亿元。”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在近日召开的 “中国这十年·北京”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十年,是科技创新全面跃升、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十年。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公开资料显示,十年来,北京工业坚持走 “高精尖”发展之路,符合首都发展方向的高端领域增势较好,比重逐步提升,引领全市工业逐步向高端化迈进。
主导产业支撑作用突出。汽车、医药、电子、电力行业稳步发展,成为支撑北京工业发展的四大支柱行业。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4988.1亿元,其中四大支柱行业实现总产值17284.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9.2%,比2012年提高17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8成。
高端领域占比逐年提高。2013-2021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5%,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工业中的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总产值2275.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1%,比2018年提高1.3个百分点。
新兴产品产量快速增长。2021年,全市集成电路产量为207.7亿块,比2012年增长5.5倍,航空、航天设备、相关专用设备产量成倍增长,3D打印设备、民用无人机、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品从无到有,不断涌现。智能手机、集成电路等产品具备较强竞争力,国内市场占有率处于领先水平,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5%。
十年来,北京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速推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数字化步伐较快。2021年,北京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和接入资源量居全国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率达到42%,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平均达到80%。智能制造加速转型升级。
产业发展更加绿色节能。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节能减排工作向纵深推进,规模以上工业单位产值能耗、水耗持续下降,能源资源产出效率不断提升。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能耗产值17.3万元/吨标准煤,比2012年提高1倍;单位水耗产值1.1万元/立方米,提高98.3%。
此外,在科技创新方面,陈吉宁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培育了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一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突破了关键领域的一批 “卡脖子”核心技术,涌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马约拉纳任意子、细胞焦亡抗肿瘤免疫功能等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和 “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