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我国最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天津启航。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供图)
■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天津作为中国近现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已走过百年工业发展历程。 “十三五”以来,天津在工业转型升级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努力, “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制造业立市战略。
中共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工介绍,2021年天津市生产总值达到1.57万亿元,十年年均增长6.1%。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制造业立市战略深入实施,初步形成自主可控的信创产业体系链条,以智能科技为引领,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以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 (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25.3%、15.5%。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实现突破,飞腾CPU、麒麟操作系统等在解决 “卡脖子”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首批5家海河实验室挂牌运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均突破90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44%。
天津着眼振兴实体经济,作出了实施制造业立市战略决策部署,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桂平表示,制造业已经成为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一是工业经济运行质效稳步提升。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增长18.4%;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3%,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4.1%,比2016年提高1.4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形成有力拉动。
二是产业链带动作用明显。天津制定出台信创、高端装备、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12条重点产业链工作方案,实行市领导挂帅的 “链长制”,链上抓运行、抓创新、抓项目、抓人才、抓政策,不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2021年,12条重点产业链总产值1.26万亿元,增长20.7%,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63%。
三是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天津聚力打造创新平台,高水平建设信创、合成生物、细胞生态等5个海河实验室,汇聚两院院士、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等人才3000余名。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71家,位列全国重点城市第三名。 “麒麟操作系统+飞腾CPU”体系成为国内主流技术路线, “天津号”纯太阳能车等 “揭榜挂帅”创新成果落地见效。
四是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在2021年制定出台全国首部智能制造法规 《天津市促进智能制造发展条例》,四年来共安排财政资金近百亿元,补助各类智能制造项目3000余个,打造了200家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家庭千兆光纤覆盖率等3项指标全国第一。在智慧交通等领域打造500多个应用场景,汽车产业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等11个项目入选工信部2022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位居全国第三。
五是优质企业活力显著增强。坚持 “抓大、扶优、育新”并举,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达到130家,培育雏鹰企业4974家、瞪羚企业378家、科技领军企业23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均突破90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