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苏鄂湘陕各有招数
■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实体兴,国家强。实体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 “底座”和 “根基”。10月18和19日,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办三场集体采访,其中江苏、湖北、湖南、陕西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对各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情况作了介绍。 “加减乘除”齐发力 江苏专注制造业发展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十年来,江苏始终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本,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表示,制造业是江苏发展的 “看家本领”。这些年来,江苏一直专注于制造业发展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从江苏实体经济总量来讲,去年江苏GDP达到了11.64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就达到了4.2万亿元,占36%。 “从制造业发展的质量来讲,江苏产业门类比较齐全、产业链比较完整,有5个行业的产值超过万亿元。江苏的制造业发展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江苏的鲜明特色。”张爱军表示,从主要做法来讲,概括起来是四个字 “加、减、乘、除”。 第一是做 “加法”。首先是全力做大增量,江苏围绕50条重点产业链、30条优势产业链和10条卓越产业链打造一批产业 “航空母舰”。十年来,江苏省累计建成了投产百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85个,50亿元以上项目205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2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接近40%。 第二是做 “减法”,加快转型升级。江苏省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坚决遏制各类高耗能、高排放和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从而腾出发展空间,用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第三是做 “乘法”,强化科技赋能。江苏省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前沿材料和绿色低碳等作为主攻方向,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 “卡脖子”环节,塑造更多的先发优势和领跑优势。 第四是做 “除法”,破除各类卡点堵点。江苏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让越来越多的企业、人才、资本选择江苏、扎根江苏。 壮大优势产业 湖北建设新发展格局先行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湖北要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必须以产业为支撑,湖北有哪些优势产业,将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正中表示,要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没有产业的支撑是不行的。所以湖北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引领,着力优化体制机制,推动湖北由产业大省迈向产业强省,为加快建成支点、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夯实湖北的产业支撑。 许正中表示,具体来讲,湖北有五大优势产业:一是光电子信息产业。湖北现在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光器件生产基地和光通信技术的研发基地。二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湖北正在加快打造万亿级汽车工业走廊,去年湖北的汽车产业营业收入占到全国的8%,新能源汽车去年同比增长了3.8倍。三是生命健康产业。湖北医疗资源、医疗设施、医疗技术都有显著优势,目前年产值接近6000亿元。四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现在像数控设备、重型机床、激光加工设备这些也都是在国内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五是北斗产业。湖北现在北斗的核心产业、关联产业加起来占到全国10.6%。 聚焦装备制造业 湖南打造改革开放高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与发展动力。 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浩东表示,现在的湖南,每10秒钟就能生产一件铝轮毂,每80秒钟就能生产一台发动机,每5分钟就能下线一台挖掘机。 杨浩东表示,湖南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可以用三组词来概括: 一是集群成链。湖南着力培育壮大湖南钢铁、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中车株机等世界级领军企业,打造机械制造、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等三大世界级产业,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前5强湖南占2席,长沙被誉为 “工程机械之都”。 二是科技赋能。湖南坚持以科技创新来推进智能制造,创建长株潭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了 “1个国家级+11个省级”的制造业科技创新中心。湖南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七大计划”,攻克了国内技术空白200多项。 三是厚植沃土。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立了省领导联系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链长制,整个制造业发展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 “下一步,湖南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动湖南制造业的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贡献湖南力量。”杨浩东表示。 做强做优制造业 陕西打造“智造”新名片 近年来,陕西以科技创新驱动为陕西高质量发展赋能,做实做强做优制造业,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解决了一系列 “卡脖子”难题。 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表示,去年以来,陕西以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牵引,加快科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推动科创项目、科创企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提升。陕西围绕23条重点产业链,实施了34个重大科技项目,新建了105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联合体,攻克了一批难题。 科技成果转化潜能加速释放。陕西还常态化举办了200多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路演。目前,在光电子、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重要成果。 科技型企业量质双升。去年,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在增速上都超过了35%。今年以来,已经有2739家企业通过了高企评审,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了13557家,这个数量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总和的120%,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数量达到162家,上市企业数量在西部地区位居前列。 科创生态持续优化。陕西注重政策集成和机制创新,构建起科创服务体系,有效地促进了科技、经济、金融的融合。 “陕西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用老秦人的 ‘拧劲儿’,建好用好秦创原,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陕西力量。”王晓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