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因素叠加 复工复产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 黄玉垚 高 宏 今年春节前后,在经历了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和生产生活秩序的逐步恢复,国内复工复产较以往推进的力度将更加、速度将更快,重大项目赶工期、重点企业增扩产等已成为各地恢复经济的共性要求。春节前后历来是事故多发期,而今年春节前后的复工复产又遇到后疫情时期推进经济恢复需求,因此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成为当前复工复产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仅要遵循以往的经验,还要面对许多新情况和新困难。 多重因素叠加下的安全风险 经济复苏压力下,盲目赶工期、抢进度,安全风险加大。企业生产任务重,抢占市场先机与弥补前期亏空,像今年春节前后这样大规模复工复产较为罕见。生产人员和设备设施超负荷运转,不免出现工作现场组织混乱、人员超强度作业、正常秩序被打乱、工期被大幅压缩等现象,带来了严重的生产安全隐患。以徐州经开区 “12.2”的火灾事故为例,起火的弘元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一体化项目,是徐州市2022年唯一投资超百亿新开工的重大产业项目。从8月16日开工,到11月6日设备进场调试,仅用80天时间,创造了徐州重大项目建设的新纪录。据报道,为了抢工期,这个项目存在重叠施工、交叉施工等情况,设备进场后包装纸箱、泡沫等堆积,由电焊火花引起火灾,造成了5死2伤的悲剧。 恢复生产,设备、环境、组织等都存在薄弱环节。今年春节前后的复工复产,遇到疫情防控措施大幅度调整时期,二者导致生产安全事故上升的薄弱环节需引起高度重视。一是各类生产和保障设备停运停用较久,维护保养不到位,可能存在安全装置损坏或故障、监测报警装置和系统不正常等问题。二是为恢复生产,大量的生产设施设备需要检修维修,试机、试生产不规范,特别是涉及动火、有限空间、检维修作业以及高处作业等风险高。三是企业涉疫闭环管理,加上年底生产任务重,部分生产设施设备长期使用,导致本该大修、检修的一些设施和设备,不能按时维修和保养。如近期发生在辽宁盘锦的 “1·15”重大爆炸着火事故,就是烷基化装置在维修过程中发生泄漏爆炸着火事故,造成13人死亡、35人受伤。据国务院安委办的通报,这起事故发生在春节前夕和岁末年初安全生产重大隐患专项整治期间,存在高风险检维修作业安全管理重大漏洞,影响恶劣,教训深刻。 气候环境影响大,冬季复工复产的条件更加严酷。一是冬季恶劣天气增多,各类安全风险加大,低温环境下,作业人员反应迟缓,厚重衣物导致行动不便,衣物静电风险增加,易因操作失误引发事故。二是严寒的冬季,室外巡检、监护等常规动作 “变形减配”情况时有发生,主观上增加了因责任心降低引发事故的机率。三是低温还可能导致一些设备仪器灵敏度降低、涉水设备受影响或受损、高凝点介质设备失灵等问题。如2020年3月5日,乳源东阳光氟有限公司四氟乙烷生产装置试生产开车前没有严格按规程操作,作业人员没有用氮气对氯化氢分离塔吹扫,在装置区域违规电焊作业,造成氯化氢分离塔发生闪爆事故,导致2人死亡、5人轻伤。 疫情影响依然存在,带来人员缺失和能力不足等问题。据上海市应急局介绍,2022年上半年,上海市生产安全死亡事故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38.79%和40.17%,但6月1日解封后,安全形势日趋严峻。6月中旬,上海市生产安全事故持续快速攀升,尤其是个别领域,死亡事故起数和亡人数同比分别上升50%和28.57%,还发生了上海石化 “6·18”事故。 涉疫安全管理不到位,新安全风险增大。第一,酒精等消杀溶剂属于易燃品,如果管理和使用不当,容易滋生安全隐患,引发安全事故。第二,消毒剂本身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化学品,与其它物质混用,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引起中毒。 做好安全保障工作的几点建议 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生产,引导平衡当前经济利益和长远安全 “大账”,守住安全底线。一是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强化管理。指导和督促企业履行好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周密制订计划、合理调整工序、加强现场管理,严禁超能力超强度生产和施工。二是充分利用本次复工复产契机,优先开展技术改造,排查治理隐患,从源头治理上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统筹常规防范和复工复产双重保障,做好当前安全生产工作。首先,抓紧安排和部署,研判恶劣天气安全风险并制定应对措施,做好防工伤、防火灾、防爆炸、防冻伤、防中毒等工作。其次,针对道路交通、建设施工、危险化学品、工贸 “四涉一有限一使用”等重点领域,开展风险隐患排查,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再次,面向重点环节,对消防设施、灭火器材、锅炉、用电、取暖设备、交通工具等进行了仔细排查,通过现场管理、设备设施检查等措施,消除风险和隐患。 统筹人员管理和心理疏导,稳人心、促发展、保安全,为复工复产保驾护航。强化人员教育培训,根据复工复产进度,提前开展人员、物资等到岗到位。同时,关心从业人员的安全和身体、心理健康,加强防疫消杀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和使用。 (本文作者单位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安全产业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