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动态 聚焦信息技术、装备制造15个创新项目广州路演
■ 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 娜 2月21日,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 “深度行”(广州站)——制造业创新成果推广转化暨投融资路演专场活动在广州举办。 中国工业报记者从现场获悉,本次路演活动展示了钙钛矿量子点材料及其应用技术、高比功率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产业化应用、指令集物联网操作系统、显微眼科手术机器人系统等15个项目,聚焦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相关领域,普遍技术创新性强、产业成熟度高、市场应用前景广。来自国内一线和广州地区的30多家金融投资机构,以及多个地方的工信和招商部门到场助力。 30多家金融投资机构集聚 工信部财务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翁啟文在活动中介绍,国家产融合作平台自2021年2月正式上线以来,入库企业超过了17万家,入驻的金融和投资机构一共1400多家,累计助企融资突破4600亿元。 翁啟文表示,当前主动性政府规划及政府政策正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在技术创新链上,以资金为代表的诸多资源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上游甚至源头倾斜,而在产业端市场参与者均经历了从风险导向到确定性导向的认知迭代。本次活动汇聚了国内一线和广州地区的30多家金融投资机构,以及多个地方的工信和招商部门,为制造业创新成果提供投融资对接和落地专属服务,这与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的专项试点形成了有机整体,发挥了协同效应。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决策部署,近年来,工信部会同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创新开展产融合作,通过加强金融支持政策顶层设计、开展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搭建国家产融合作平台、深化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实施 “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和 “补贷保”联动试点等一系列工作,不断推动产融合作走深走实,努力构建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 在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方面,设立科技创新再贷款、民机、船舶、绿色发展等多个特色专区,开发智能对接、双向评价等多个功能,提升产融合作质效。自2021年2月正式上线以来,平台入库企业超过了17万家,入驻的金融和投资机构超过了1400家,累计助企融资突破了4600亿元。在创新产融合作政策试点方面,联合上海证券交易所推进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试点,依托硬科技属性评价、上市培育机制以及地方配套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为产业科技创新主体及其配套企业争取全生命周期的资金支持,形成持续稳定的创新投入机制。 2022年,在江苏昆山市举办的 “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全国首站投融资路演活动,吸引了47个早期的硬科技项目以及多家头部金融投资机构参与。当场有25个项目与投资机构达成了投资意向,24个项目有意在昆山落地,各方面的获得感、满意度都很高,形成了经验模式。翁啟文透露,接下来还将在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川渝等地区的多个重点城市陆续开展产融合作的专项投融资路演。 金融资本目光应向科技创新前移 此次路演活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广州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举办。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沙南生介绍,举办此次成果推广路演活动,一方面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落实以广州开发区管委会签署的共建湾区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服务中心合作协议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围绕提升产业科技服务能力,促进政、产、学、研、用、服协同创新,推动创新链精准对接产业链,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探索。 “从实践经验看,科技研发活动普遍存在着技术风险高、市场不确定性,但重大的挑战在于投资机构、金融资本、企业不敢投、不愿投,导致很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成功率很低,特别是在产业化、产品化阶段。”沙南生坦言。 在其看来,策划举办制造业创新成果项目路演系列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主动搭建优秀科技成果与金融资本、产业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度的对接平台,引导金融资本将目光向科技创新前移,促进优秀的科技成果与风险投资企业主动对接,吸引投资机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发挥资本市场在推动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的枢纽作用。 据沙南生介绍,参加此次路演活动的15个项目是围绕湾区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和招商引资重点方向择优遴选推荐的,普遍的技术创新性强、产业成熟度高、市场应用前景广,有的完全契合广州市产业布局和国家战略需求,具有良好的投资前景,也具有较强的落地需求或融资意向,希望获得投资人的青睐。活动后续,还将围绕每个路演项目建立专人负责、专人联系、专人对接的服务机制,帮助路演项目团队熟悉政策、对接投资机构、寻找合作伙伴、联系落地载体等,力求路演活动取得最大成效。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一级调研员史春风亦表示,此次活动主要聚焦新材料、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围绕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急需的科技创新资源供给、成果转化落地、技术需求对接等方面搭建高端供需对接交流平台,必将有力促进制造业创新成果转化,支持中小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