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实现“从1到10”的突破
■ 中国工业报记者 祁晓玲 “北京冬奥会期间,上千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全球最大规模的示范应用,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首年度氢燃料电池汽车上牌超过1000辆,实现了氢能产业 ‘从1到10’的突破。”3月28日,北京市经信局副局长毛东军在北京氢能产业大会暨京津冀氢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 氢能作为一种来源广泛,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发展氢能产业是我国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2022年3月发布的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21-2035年)》为我国未来十年的氢能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北京市是全国最早推动氢能技术研发、产业布局、应用示范的地方之一。2021年8月,京津冀、上海、广东三大城市群首批入选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示范。同年12月,河北和河南两个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获批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2022年,京津冀城市群推广燃料电池汽车1197辆,完成率为106.7%。 北京氢能产业大会暨京津冀氢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以 “京津冀协同发展、氢能源开启未来”为主题,由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指导,中关村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产业联盟 (以下简称中关村氢能产业联盟)主办。论坛设置了主论坛和三个专业分论坛,围绕液氢产业体系、氢气制储运供应体系建设、交通多领域示范应用等主题展开交流探讨。 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技术体系 科技部高新司能源与交通处处长问斌在致辞中表示,氢能是战略新兴产业,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氢能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区域联动,深化国际合作。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在氢能技术与产业发展方面积累了良好的发展基础。”问斌表示,“在示范应用方面,我国开展了氢能典型场景示范应用,初步打通了氢能的 ‘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在产业规划方面,截至目前,各地方政府累计发布了70余项涉氢的政策,构建了涵盖科技创新、应用示范、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各个环节的政策体系。” 问斌同时表示,当前我国氢能研究仍主要还聚焦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场景,在工业和供能等场景方面相对薄弱,且在关键材料、核心器件及装备的性能和可靠性仍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 为此,问斌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制氢、存储、运输和应用等各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持续提升燃料电池可靠性、稳定性、耐久性,加快提高可再生资源制氢转化效率和单台装置的制氢规模,构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体系。 二是要充分发挥可再生资源的巨大潜力,充分发挥我国在水电、风电、光伏装机规模世界第一的资源优势,利用氢能作为储能解决弃风、弃光的问题,利用风光资源丰富的新能源电力制氢解决东部发达城市氢能源缺口问题等,构建能源产业结构双升级的发展路径。 三是进一步加强区域联动与国际合作,继续深化顶层设计,加强区域之间的联动,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凝聚合作发展共识,提升氢能应用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共铸协同发展的新生态。 毛东军在会上提出,北京市应积极搭建京津冀区域氢能产业发展协同创新平台,需要构建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合作与交流。 毛东军表示,发展氢能产业,是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近年来,北京市先后发布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以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关键部件与核心材料为代表的氢能全产业链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上千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全球最大规模的示范应用,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首年度氢车上牌超过1000辆,实现了氢能产业 “从1到10”的突破。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许心超表示,将持续加强北京市氢能领域的科技力量,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和服务能力,推动建设全球领先的氢能技术创新高地。 中关村氢能产业联盟理事长、亿华通董事长张国强介绍,中关村氢能产业联盟自成立以来,持续组织产学研的优势资源,发挥行业智库的作用,围绕顶层设计、政策实施、项目策划等方面,支撑北京包括大兴、房山、昌平、经开等重点区域开展氢能相关产业的推进工作。 主论坛上,北京市氢能专家委员会宣布成立,并为受聘专家颁发聘书。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任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任副主任,王博、王峰等13位专家任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组建氢能专家委员会,旨在准确把握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方向,研判行业发展重大问题,支撑技术产业体系构建与发展路径探索。 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出现四大转变 中国工业报从论坛上了解到,为了集中呈现京津冀氢能产业的发展情况,促进京津冀氢能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现产业资源互补和信息互通,京津冀氢能产业发展白皮书的编制工作也在本次论坛上启动。编制工作将通过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等形式,深入剖析区域氢能产业发展基础、现状与趋势,详细梳理重点项目、典型地区和单位主体,为京津冀氢能产业发展建言献策。据悉,白皮书计划于年内完成。 主论坛上,氢能行业专家、京津冀三地政府部门代表、氢能相关企业分别围绕燃料电池发展趋势、京津冀氢能产业发展现状等做了报告。 清华大学教授、车辆与运载学院院长李建秋表示,氢燃料电池车在年产2万辆的规模下已经具备了跟柴油车竞争的能力,尤其在一些冷藏车等需要的能量比较大的车辆上面,燃料电池已经展现出它的优势。但是,从燃料电池车续驶的里程来看,大部分还是在600公里以下,很少有超过800公里的车型,极少的车型能够超过1000公里续驶,因此还需要在长续驶里程的应用场景上面下功夫。 李建秋指出,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技术突破需要从三方面来进行。一是系统寿命的突破,到2025年达到25000h;二是整车散热的突破,实现高效率;三是车载储氢的突破,做到低成本。 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方海峰介绍,从区域来看,去年将近有25个省市有燃料电池的推广,排名前三的是北京、上海、河南,它们都是目前燃料电池重点示范的城市群。随着各个示范城市群的推进,无论是氢能还是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均实现了向上向好的发展趋势,并出现四大转变,一是核心技术,从之前依赖于进口,向自主创新积极转变。二是应用场景,从最开始的公交车领域向物流、重卡各个细分领域拓展。三是政策,政策早期更多地注重推广的规模,朝着完善制度环境转变,例如北京、上海采取的揭榜挂帅的方式,鼓励相关企业产业链的优势企业来组建示范联合体来开展示范,形成一些新的模式。四是氢能的管理,从无序的管理,向规范化管理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