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力系统适应气候风险亟待重视
■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电力安全保供是我国电力发展的首要命题。新型电力系统以电源侧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并网和需求侧多样化资源的大规模接入为特征,电力系统结构日益复杂,系统性风险显著增大。 为助力我国新型电力系统适应气候风险、提升安全保供能力,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与北京绿源碳和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研究,并在近日共同发布 《考虑气候风险的电力系统保供能力提升路径与机制研究》(以下简称报告),从新型电力系统气候适应性的视角,聚焦气候风险对中长期电能量平衡的影响,探讨了气候风险下新型电力系统平稳转型和高效保供的有效策略。 新型电力系统适应气候风险迫在眉睫 我国电力低碳转型近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风、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另一方面,电力安全保供面临着系统结构转型和气候风险事件频发的双重压力。 国家电网三级顾问蒋莉萍认为,在新能源占比越来越高的新型电力系统下,电力保供形势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因此,开展极端气候风险与电力保供问题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我国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主体电源的背景下,建立气候韧性的电力系统,需要在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总体架构下,依靠源网荷储纵向协同以及与其他用能系统的横向协同。 蒋莉萍表示,就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保供能力而言,一是需要提升其发电出力的可预测性和可调度性;二是要加强对项目发展与建设的科学合理布局;三是要结合气候方面的研究,更准确地把握各种时间尺度下的风光出力特性、规律,并纳入国家预警预报体系,通过建立更好的协同机制,发挥可再生能源的保供作用。此外,基于国家最新发布的 《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蒋莉萍认为,当前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关键点聚焦在四个方面:构建技术中性、多元、充分体现价值贡献的电力市场机制;形成广泛参与、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建立市场行为受严格监管的电力市场环境;明确主体保供责任,并通过行业管理规则进行规范。 统筹 “源网荷储”多环节资源成关键 电力系统结构日益复杂,系统性风险显著增大。此外,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可能导致电力供需严重失衡。系统结构转型和气候风险加剧的两相叠加,给电力安全保供带来了双重压力。 报告选取西部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电力送端大省青海,以及东部以火电为主的电力受端大省广东作为典型案例。通过量化青海极寒与广东高温的气候场景,模拟两地2025年电力系统的安全保供运行特性,从经济性的角度探讨了电力保供组合方案,并设计了电力系统保供能力提升路径。 其次,在场景模拟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和应急保障制度,报告设计了以 “价格”体系为核心的电力市场保供机制,通过对各类电力资源供需平衡贡献进行有效定位和合理定价,发挥市场价格工具和兜底保供电价在极端天气下的资源引导作用。 报告显示,在以极寒和高温为核心特征的气候场景下,将出现用电负荷大幅上涨、电源总体供电能力下降的现象,超出了电力系统的常态化保供能力范围。在不考虑需求侧管理措施和应急调整输电计划的情况下,青海和广东的电力缺口可分别达到全网最大负荷的40%和10%以上。 报告认为,在气候风险冲击下,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主要面临长时间的资源充裕度不足和灵活性不足的问题,火电为主的电力系统主要面临的是负荷尖峰时段资源充裕度不足的问题。各地区需要按照电力供需紧张形势和资源条件制定针对性方案,把调动需求侧资源、释放可调节负荷潜力作为实现电力系统供需平衡的关键优先选项。 报告强调,新型电力系统适应气候风险的关键基础是统筹 “源网荷储”多环节资源。报告建议加快建设分钟级快速响应资源、小时级深度可控资源和长时级备用供应资源等三个等级的保供调节资源架构;强化需求侧资源管理,形成 “虚拟电厂”调节效应,作为应对季节性尖峰用电紧张、缓解系统保供压力的首要措施;充分挖掘区域资源互济能力,加强区域保供电力的时空互济;发挥可再生能源主体责任提升保供能力,在西部地区,通过提高预测精度等手段提升新能源发电的可调性和可控性,在东部地区,实现 “发电于民”“藏电于民”,分布式电源形成点状支撑网络来提升电力可靠供应能力;加强气候风险预警预报工作,并建立应急事故响应机制。 报告提出的政策建议包括:将气候适应性理念纳入到电力系统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推动建设气候适应性新型电力系统;革新新型电力系统安全保供理念,在电力应急保供处置方案中重视气候风险下负荷分级减载措施缓解电力保供压力的作用;协调电力保供的配套政策与多元机制体系,形成适配新型电力系统运行特性的规划-市场-应急协同机制;强化电力系统的天气气候信息监测预测功能,实现数字化气候风险预警与防范应对;电力送受端省份要以源网荷储协同为破局点,挖掘区域间协同调峰的电力互济保供潜力,制定针对性的实施策略,开展低成本、高效率的电力保供工作,并将季节性电力保供工作常态化,积累经验、弥补短板,提升应对极端天气冲击的供电韧性和响应速度;明确电力保供工作中各主体的功能和责任,协调各方利益,通力合作应对气候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