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 观点 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新型储能不能图一时之利 警惕一哄而上
■ 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 娜 11月9日,首届世界储能大会在福建宁德开幕。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300750.SZ)首席科学家吴凯在主题演讲时表示,“要实现储能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到可信赖、可持续。安全体系是实现储能行业可信、可续的 ‘基石’;实证标准是实现储能行业可信、可续的‘关键’;生态融合是实现储能行业可信、可续的 ‘沃土’和 ‘未来’。” 当前,储能产业快速发展,不单做消费电池和汽车电池的企业开始布局储能电池,其他行业企业也纷纷跨界。天眼查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新增5万余家。 “行业百花齐放是好事,但也要看到一哄而上的风险。我们希望行业争先恐后比肩的是安全技术、安全设计,而不是丢掉质量安全去比低价、偷工减料和虚假程度。”吴凯提醒,“和国外相比,中国储能电站的事故率相对低一些,这一部分是电子材料体系的原因,我们材料体系的稳定性相对较好。但与国外相比,我们很多地方是强制配储,但配也不用,或者使用率非常低,所以安全问题应该说还没有充分的显现出来。” 吴凯认为,系牢安全带,储能才能真正融入发展的 “高速路”。储能的高质量发展要稳中求进,“稳”就是安全上必须严格把关,如果安全体系不成熟的产品投入商用,一旦生重大事故,将对整个行业和社会带来损害。 “实证标准是实现储能行业可信、可续的关键。新型储能的发展不能图一时之利,要谋长久之计,就像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储能是用来用的,不是用来撑门面、做摆设的。”吴凯说。 据国内权威机构统计,前期投运的功率性储能宣称10年预期寿命,实际运行寿命不足3年就已大面积退役。投运的能量性储能,承诺寿命20年,目前实际寿命仅有3-5年,且年循环次数大部分不到设计的一半,运行期间还会出现各种问题,监控面板上常常看到红色的海洋。海外情况亦是如此。根据美国能源部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球先后锂电池调合并项目共计169个,总装机规模1.37亿千瓦。其中部署的续航30分钟调频项目,基本均已退役,退役原因主要归结于实际运行寿命严重不足,过早退化。 “我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让电网和能源主管部门相信,储能可以成为电网安全稳定的支撑。”吴凯分析。 在其看来,当前全球已出台的多数法规,大部分是针对电池本身的安全和电站的消防规范,而在并网前对储能电站系统级别的安全可靠性测试和验证标准仍是空白。行业亟须围绕大容量、高安全、高荷向储能的系统并网运行,建立高标准测试与实证平台,建立公认的、可靠的实测标准。做到储能并网运行前的实证验证,真正实现从能用到敢用、好用。 吴凯预测,生态融合是实现储能行业可信可续的未来,储能的发展短期有挑战,但长期要有信心。储能能够解决新能源看天吃饭的问题,其功能和价值无可替代。单打独斗很难解决系统性问题,生态共融才能推动储能在更广泛的场景中应用。希望行业能打造一个生态共融的产业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共享技术、分享数据、分享信息;在这个生态里可以有储能,也可以有源网荷,以及能源交通、文旅等各行各业。 资料显示,作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创新科技公司,宁德时代已在全球设立十三大电池生产制造基地。截至目前,宁德时代在储能电芯领域推出了 280Ah、285/306Ah、100Ah等多款型号。其中,280Ah电芯针对工商业和大型储能等场景采用了最新的自动化生产技术,具备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高安全性等特点。两款新型储能电芯——285Ah和306Ah,专为工商业和大型储能场景设计,具备更大的电量和更长的寿命。针对家储和基站使用场景,宁德时代100Ah电芯采用了先进的电池技术和材料,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可在较小的空间内存储更多的电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