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记者 马 艳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智能座舱的相关技术也得到完善和提升,越来越多车企推出搭载智能座舱的新车,成为吸引消费者的新卖点。但是,智能座舱真的足够 “智能”吗?是噱头还是消费者切实需要?
智能座舱加速上车
近年来,汽车产业正加速向新能源方向转变,与之相关联的汽车座舱产业也开始向智能座舱时代迈进,各大汽车厂商纷纷涌入这一市场。
例如,11月9日,华为智选车业务首款轿车——智界S7正式开启预售,该车使用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打造的全新平台生产,首发搭载华为途灵智能底盘和Har-monyOS4智能座舱。
比亚迪旗下的腾势N7也搭载智能科技,其智能座舱可为驾乘者提供智能联网、导航和多媒体娱乐等功能。
长城汽车也是智能座舱领域的重要玩家。在前不久的成都车展上,哈弗猛龙正式亮相,它所搭载的新一代咖啡智能座舱系统CoffeeOS2也吸引了诸多目光……
众多车企选择在智能座舱上寻求突破,源于其看好智能座舱赛道的潜力。据汽车专业调查机构IHS预测,到2030年,全球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将达到681亿美元;另据ICVTank预测,中国智能座舱市场将在2025年达到1030亿元规模,且按照目前增长速度来看,中国或将成为全球最大智能座舱市场。
有业内人士认为,“以自动驾驶、智能网联为特征的数字经济时代即将到来,智能座舱会让我们发挥无限的想象力,开拓更广阔的技术与商业模式空间。”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智能座舱部副部长张鲁楠对于智能座舱的发展充满期待。他指出,座舱的意义伴随智能网联汽车演进不断提升,从过去的 “以车为中心”到现在的 “以人为中心”,未来还将定义为智能的移动空间,用户可以自主编辑,车需要向人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服务。
奇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邬学斌同样看好智能座舱的发展。他表示,智能座舱的根本作用是人机交互的界面,从以前单向被动的交互,变成现在双向的主动交互。“目前是人主动地通过语言、手势向机器传达信息,未来可能还有其他的人机交互的技术,比如机器主动知道你要干什么,通过对你的学习,可以做到智能推荐。这是下一代智能座舱的发展方向。”邬学斌说道。
大模型为智能座舱带来新变量
智能座舱是大模型 “上车”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克强表示,人工智能在一些感知、处理数据方面已经得到很好的应用,可以有效运用大模型处理数据信息,更好提升包括人机交互、自动驾驶等在内的汽车智能化能力,为智能座舱开发做重要的技术支撑。
中科创达高级副总裁兼智能汽车事业群总裁常衡生表示,当前座舱正向中央计算单元演化,车载计算芯片也在加速推动舱驾融合发展,大模型技术的应用将使得人机交互更加自然,且云端大脑+端侧机器人组合的混合AI会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这些使得座舱功能体验需求趋势向整车场景化、交互友好化发展。
不过,微软中国汽车行业总经理邱欣邦也提醒,在大模型赋能智能座舱开发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对现有系统做入侵式改造,不做 “除法”,做 “加法”,这样可以使得落地性更好。
“大模型正朝着多语言、多参数和开源的方向发展,科技巨头通过投资不同的应用程序来建立自己的大模型生态系统。”在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设计创意学院双聘教授马钧看来,大模型应用到智能座舱不仅仅是针对应用层的OEMApp,也需要从核心层 (网络站)和中间件层以及相关硬件进行深入更新,同时还需要考虑人-车-环多要素,重点在于改善汽车内部的用户体验和车辆互动。
仍存在诸多痛点
在车企不断加力智能座舱的同时,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前不久凯睿赛驰咨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消费者对于智能座舱的关注度和满意度不高,尤其是车机死机黑屏、卡顿,泊车雷达不灵敏,娱乐系统过于封闭、生态资源过于匮乏,USB/蓝牙系统难以连接等问题,均严重影响着用户对于智能座舱的接受度。
凯睿赛驰咨询高级副总裁张越表示,现在智能座舱的功能越来越多,5D影音娱乐、车主健康监测等功能陆续出现,但是大部分用户都表示不太关心智能座舱。即便是新能源车主,对智能座舱的关注程度也远远落后于外观、内饰、空间、续航等性能。
“当前,智能座舱仍面临噱头多于用户细节体验价值、端到端的服务闭环体验差、孤岛式的用户迭代体系等行业痛点。”科大讯飞副总裁、智能汽车事业部总经理刘俊峰说道。
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看来,汽车智能座舱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突破点,但也面临着细分领域标准规范不完善,生态场景、多模态交互、舱驾融合等领域技术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
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业互联网安全事业部总经理李小军则关注智能座舱的安全问题。他表示,目前,智能座舱存在三点安全风险:终端层面,包括黑盒子、终端升级、车载系统、移动APP等风险;传输通道,包括网络传输、车载诊断接口、USB传输等;云平台,智能座舱已不是独立的系统,云端包括数据恶意窃取、篡改、敏感数据非法访问等都是潜在风险。
亟待寻找破局新思路
如何发挥各车企所长,推动智能座舱的持续升级,使汽车真正进化为 “第三生活空间”?
张进华建议,一是强化智能座舱顶层设计,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智能座舱发展战略研究,编制智能座舱技术发展路线图,明确产业发展战略方向,促进智能座舱产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要加强标准化顶层设计,积极布局智能座舱标准体系,为技术创新和高速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环境。
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要加强座舱芯片、域控制器、操作系统、中间件、人机交互系统等软硬件核心及原创性技术攻关,尽快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要持续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对于语音交互、机器视觉、触觉监控等领域的赋能,推动应用场景落地;要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海外市场。
三是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构筑行业合作新生态。汽车智能座舱产业上下游要在产品研发、标准制定、性能评测、上车应用验证等多方面强化协同、多元共创,积极构建开放的软硬件共性技术平台,打破行业信息壁垒,打造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 “网状生态”,共同推动智能座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张侃表示,作为创新的主体,智能座舱领域的相关企业要聚焦主要方向、瞄准市场需要,坚持用户友好的设计理念,找到更多解决路径和方案,推动研究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占领更多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市民生活和企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