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再加速系列报道 地方篇 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京津冀构筑竞争新优势
■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在当前发展阶段,京津冀企业应抓住制造业为主体的新型工业化机遇,构筑区域协调发展的竞争新优势。企业是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也是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化的核心。”11月29日至30日,中国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宏任在 “2023年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 京津冀百强企业、北京百强企业论坛”上表示。 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 朱宏任表示,京津冀的经济结构互补性强、特色分明,制造业企业具有天然联系。三地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一批大企业可以更好发挥龙头作用,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可以方便参与强链补链固链延链。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又是举世闻名的智力密集区,高端人才丰富、交通发达、运输便捷、物流成本低,便于在京津冀乃至更大范围内配置优质资源,形成一批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新高地。 在加快京津冀三地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中,要深入贯彻落实今年5月工信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有关部门,以及京津冀三地政府共同编制的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方案强调,到2025年京津冀产业分工定位更加清晰,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协同创新实现新突破,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培育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协同机制更加健全,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对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朱宏任表示,在京津冀地区新型工业化建设中,大企业是顶梁柱,承担着引领产业发展的重任。中小企业是坚实基础,在保障就业、大力创新方面是当之无愧的生力军。在推动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的过程中,要把建设以优质企业群体为核心的良好企业生态作为必不可少的条件。大企业应该有大担当,携手中小企业展现大作为。中小企业要坚持专精特新方向,在产业链关键节点上勇于攻关,解决 “卡脖子”难点,锻造竞争力。 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 “京津冀新型工业化发展中,政府应积极促进骨干企业对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系统整合,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加快形成一批现代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朱宏任说。 朱宏任介绍,近三年来,由北京市企联发起,天津、河北企联积极响应,开展了三地企联为制造业企业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的系列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开了好头。 朱宏任表示,中国企联将大力支持京津冀企联继续开展这一活动,全力配合三地政府落实各项政策,聚焦为企业、企业家服务的工作中心,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突出新型工业化建设,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功能,创建服务体系,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 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石柱表示,近几年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在积极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产业链区域协同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一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调研,深入了解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二是组织交流活动,促进三地企业的深度合作。三是推动常态化协作,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四是推动产业链协作,成立了医药健康、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行业的产业链委员工作室,常态化收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诉求和建议,坚持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 北京市国资委一级巡视员杨鸿宝说: “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北京市紧紧抓住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鼻子,充分发挥 ‘一核’辐射的带动作用,加快构建4+7产业合作平台。京津冀三地共同发起产业合作重点平台目录,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积注册企业分别达1000余家和4000余家。” 杨鸿宝介绍, “北京研发、天津制造”产业协同模式加速形成,京津冀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已达1177家。培育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000余家,三地经济总量已突破10万亿元,区域整体实力迈向新台阶、取得新突破。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产业协同发展已由疏解存量为主向共谋增量演进。北京市国资国企将继续带头执行好各项机制、落实好各项任务。”杨鸿宝表示。 区域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 论坛上,京津冀三地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了2023京津冀企业百强及其发展报告、北京企业百强及其发展报告。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理事、标委会副主任,北京企业联合会百强工作专家委主任陈玉涛,就2023京津冀企业百强、北京企业百强及其发展报告进行了全面解读,对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研判。 陈玉涛介绍,京津冀区域整体实力迈上了新台阶。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消息显示,2022年京津冀地区的生产总值合计为10万亿元,按照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8倍。其中,北京、河北跨越了4万亿元的量级,分别是2013年的2倍和1.7倍;天津是1.6万亿元,是2013年的1.6倍。京津冀三地的新兴产业经济也快速发展,新业态持续升温,创新主体成长壮大。 陈玉涛介绍,京津冀百强的营收、纳税、资产、研发、投入全面增长。京津冀百强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4.1%,人均营收同比增长了0.3%,纳税总额同比增长了4.8%。百强企业营业收入总和超过了14万亿元,超六成的企业实现了同比增长。 陈玉涛表示,京津冀制造业百强企业超千亿级的营收,贡献了京津冀制造业百强总营收的50%。河北省的企业占比最多,占45%。京津冀制造业百强的研发与人员投入,都呈现双增长的趋势。 陈玉涛说: “未来,要大力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学研多方协作,加强产业链和供应链协作,从而真正推动企业更好地增长,能够形成真正的内生性增长,以及在产业端的合作和协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