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我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要落脚在 ‘6个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重点要把握 ‘3种创新类型’;通过数实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重点要把握‘3个扇面’。”围绕新质生产力话题,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
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落脚 “6个力”
“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重点在 ‘新’,关键在 ‘质’,落脚点在‘生产力’。”张英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要落脚在 “6个力”:
一是劳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驱动的生产力,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生产力三要素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不断优化组合,由此产生新的劳动生产力。
二是数智生产力。“数据+算力+算法”重新定义世界,借助智能技术,特别是群智赋能,构建一种新能力,产业组织协作模式演进到跨组织无边界的合作,生产质效大幅提高。
三是绿色生产力。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培育绿氢、绿甲、新型储能等融合型产业,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四是要素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生产要素不仅包括资本、技术、土地、人才,还包括数据、场景、绿色能源等新要素,不是单一要素,而是全要素,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基础能力和底层支撑。
五是科创策源力。企业与高校院所等各方主体共同组成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关核心关键部件、颠覆性技术,催生新产业、形成新产品、塑造新生态。
六是开放驱动力。全球开放合作持续深化,国内企业加快融入国际产业体系,主动 “卡位入链”;国内创新型企业加速整合、吸收国际创新资源,加快打造国际品牌。
培育新质生产力把握 “3种创新类型”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哪些方面?
对此,张英表示,新质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深化应用为驱动,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涌现为重要特征,重点要把握 “3种创新类型”。
“紧扣范式创新,加快新兴产业颠覆式发展。”张英表示,深刻把握新征程上推动产业创新的基本规律,强化科学智能、材料引擎等赋能,围绕低空经济、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人形机器人等产业新赛道,加快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构建新型产业创新网络,孕育创新“核爆点”。
张英表示,紧扣模式创新,加快传统行业全方位升级。重点是把握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趋势,发挥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工厂对产业升级的赋能作用,推进大中小企业 “智改数转网联”;顺应全球能源变革趋势,做强绿色能源,布局零碳工厂、零碳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支持企业开展ESG评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产业互联网、智慧供应链,促进制造服务化,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此外,紧扣链式创新,加快重点产业整体性突围。张英表示,主要是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加快从点状突破向链式创新升级,保障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重中之重要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完善国家新型举国体制,建立以选题为基础的选人机制,给予长期稳定支持,构建更加合理的风险共担机制和全链条加速机制,真正让有能力的创新主体专心致志干好一件事。
推动数实融合把握 “3个扇面”
如何通过数实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张英表示,数实融合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特别是在制造领域,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深度赋能传统行业,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通过数实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重点要把握“3个扇面”。
所谓第一个 “扇面”,张英表示,要抓好数据这个核心 “牛鼻子”,推动制造业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实现更有效率、更加精准的资源配置,数据可信流通交易仍是制约工业数据要素价值转化的瓶颈;要加快在重点产业领域探索打造可信数据空间、培育智慧供应链,满足企业对工业数据可用不可见、可用不可存、可控可计量的需求,消除流通顾虑、发挥要素价值。
“用好工业互联网这个关键平台。”张英表示,要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 “链网协同”发展,做强工业互联网链主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聚焦云网融合、工业数据、系统集成等细分领域,培育工业互联网专业服务商和解决方案商,打造 “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区”试点示范。这是第二个 “扇面”。
对于第三个 “扇面”,张英表示,建好智能工厂这个重要载体,智能工厂是数实融合转型升级的集大成者,通过技术升级、产线升级、体系升级带动创新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跃升,要结合智能工厂评估诊断等工作,实施 “智能机器人+”行动,加快人形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化,创新推广“服务租赁+系统集成”模式,加快智能机器人进智能工厂,提升重点行业机器人应用密度,助力企业降本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