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 企业篇 数智赋能 中联重科决胜全球化
■ 中国工业报记者 霍 悦 备料、焊接、机加、涂装、装配、调试、出库,平均每6分钟就可下线一台挖掘机,这是全流程智能制造工厂的 “中联重科速度”,也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先进制造的一个缩影。 如果以1992年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8名科技人员用借来的50万元专注研发,走出一条科技产业化道路为起点,那么现如今的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中联重科”)谋求数字化转型、着力推进智能制造、加速走向海外,则是企业求生存的必须,也是其作为一家国际化企业主动谋划全球化发展的必然。 风高浪急 出海不易 “‘十四五’以来,工程机械行业企业国际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球投资扎实推进,全球营销服务网络更加健全、海外培训、物流网络和零配件供应体系进一步加强,提升了我国工程机械在国际市场的市占率、美誉度和竞争优势。”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苏子孟分析道。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工程机械累计出口485.52亿美元,同比增长9.59%,出口成为工程机械增长的最主要支撑。 正如硬币的正反两面,亮眼成绩单的背后,对工程机械企业而言,选择出海而要面对的现实挑战不容忽视。 在企业服务全球客户过程中,业内有这样一个说法,“过去需要七天,服务半小时,回来再用七天。这种服务下如果他还继续是你的客户,那么你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优秀,不然的话多半都 ‘跑了’。”虽然这其中有夸张的成分在,却实打实道出了 “走出去”的共性问题:供应链过长。 不仅如此,全球供应链的问题还体现在,定制化需求越来越多,如何针对不同地区自然条件,比如高纬度、低纬度、热带雨林气候、沙漠地带、高寒地带,制造差异性产品?是否能够适应当地建筑施工方法?怎样保证全球化质量管控标准的一致性并能成功落地? “包容、共享、责任、规则、共舞。”中联重科旗下中科云谷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杨辉表示,这是中联重科全球化发展的理念和应对之道。 具体来看,首先要 “走出去”,简单说就是做一些全球贸易,把东西和货带出去。但 “走出去”并不意味着雨露均沾,要明晰重点方向在哪里。目前公司已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深度布局,200多台中联重科高端装备发往土耳其,创下了近年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单批次出口当地订单纪录。 其次是 “走进去”,要有韧性更强的供应链体系,深入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制造符合当地需要的产品,在当地培育专业的服务团队。“中联重科是工程机械行业里为数不多坚持全球直销的企业,打造一个熟悉当地文化和市场的服务团队至关重要。”杨辉说道。 第三是 “走上去”,要在技术上领先,不仅仅是满足客户需要,而是引领市场发展的需要。决定全球化能够 “走多远”的关键,往往在于能否产生技术升级的动力和努力,在于能否通过技术突破成为支持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 以数赋能 华丽转身 数字化是中联重科布局全球化的法宝之一。 “怎样利用现在的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各种类型的数字技术解决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或者利用新技术来重构管理模式,这可能和传统的上一代没有数字基础情况下产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相比,会有比较大的差异。”杨辉直言,在公司全球化布局中,通过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统一管理流程、数据标准、技术架构,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有效分配,控制经营成本,不单是硬件软件的变化,也是理念的转变。 这样的转变,离不开中联重科与SAP的深度集成。很早之前,中联重科就在其全球化过程中采用了SAP的解决方案。从2008年开始采用SAP的ECC,到进军海外过程中的SAPERP云等解决方案,致力于搭建坚实数字化底座的SAP,帮助中联重科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将规范管理搬上云端,简化、优化、智能化运营管理平台,提升人才管理水平,打造合规高效的本地化运营。 “出海并不是全球化。全球化更广泛,涵盖了全球策略和综合布局,并整合全球资源。全球化运营最大的挑战是管理。”SAP全球执行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黄陈宏博士进一步解释称,中国企业在加速全球化进程中,正面临多重管理挑战,包括合规风控、人才管理、统一运营、供应链安全稳定等。 突破管理难题,要靠数字化。在黄陈宏博士看来,就是要 “打基础”,建立全球合规可控的运营底座;“管起来”,进行数字化的管理;“扎下根”,做本地化的运营; “融进去”,融入全球的供应链。基于此,SAP日前正式发布了 “在中国为中国”云时代赋能中国企业全球运营的金钥匙计划2.0。“这种一站式的运营方案,基本可以解决上述几大问题。” “除SAPERP外,中联重科还搭建了全球业务统一平台,汇集研发、产品、供销、人力、资产、产业链上下游等方面,覆盖所有服务国家、所有业务类型。”杨辉介绍,为推进海外变革,构建基于端对端、数字化、本土化的海外业务体系,平台具备多语言、多币种、多时区、多汇率功能,并能通过数据、模型来驱动发现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帮助业务快速作出决策,助力企业实现周期性下的可持续、高质量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