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超常措施建企业诚信体系
稿件来源:本报讯
阅读提示 从2005年开展 “诚信龙江”建设,到2010年被工信部确定为全国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试点省,黑龙江省通过采取一系列超常规举措,有效推动了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从2005年开展 “诚信龙江”建设,到2010年被工信部确定为全国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试点省,黑龙江省的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早起步、重落实、富经验、显成效。 目前,黑龙江省已将诚信建设纳入省直各部门和市 (地)领导班子责任目标年度考核。在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中,建立了工信部、黑龙江省政府合作推进机制,制定了企业诚信标准。该省通过采取一系列超常规举措,有效推动了以诚信体系建设为重点的 “诚信龙江”建设,使其再上新台阶。 企业诚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作为诚信体系建设的职能部门,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系列超常规举措的有效落实,保证了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有序推进。首先,该省提出 “以企业诚信建设为重点,以失信企业曝光和企业信用档案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诚信龙江建设”的工作思路,诚信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 第二,采取超常规措施,探索实行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所谓 “超常规措施”就是打破传统工作模式,在声势上,保持高压态势;在措施上,打组合拳,不手软;在行动上,部门联动,上下齐动。 一是连续开展大规模的失信企业曝光活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2006年以来,该省诚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了8次集中曝光活动,公开曝光制假售假、逃废债务、欺诈客商等企业失信案件45起。 二是开展企业拖欠贷款专项活动,大力改善企业信用环境。以法院判决的数额大、影响坏的案件为重点,采取行政、司法、银企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开展大规模清缴拖欠银行贷款活动。截至目前,该省清缴拖欠贷款20余亿元,金融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不良贷款率由2005年的32%下降到2010年的8.9%,下降了23个百分点。在国家多次调整准备金率、整体收紧银根的情况下,黑龙江省今年上半年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6%。 三是建立 “黑、红名单”制度,积极构建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目前,一些行政执法部门,如工商、税务、质监、物价、海关等部门实行对失信企业和失信行为 “黑名单”制度,并实施分类监管。同时,对守信企业实行“红名单”制度。从2007年开始,该省诚信办等10部门联合授予两批共173家企业 “黑龙江省诚信示范企业”称号。拿出8000多万元对诚实守信突出、较好履行食品安全责任的企业给予补贴、贴息和项目支持,充分调动了企业诚信建设的积极性。 第三,围绕食品安全问题,将企业诚信建设引向深入。2010年,工信部将黑龙江省确定为全国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试点省,在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在试点工作中,该省注重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发挥专家的指导作用。通过一年多的努力,黑龙江省企业诚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企业诚信意识明显提高,生产稳步发展。2010年食品工业总产值增长36.9%,今年1~5月同比增长37.5%;9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奶农诚信档案,92%的企业具备了 “三聚氰胺”检测能力,2009年以来共接受检测9137次,合格率为100%。 第四,以企业信用档案建设为支撑,带动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从2005年开始,该省投入1000余万元历时三年建成了黑龙江省企业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于2007年开通运行。截至目前,共整合工商、国税、地税、质监、劳动、卫生、海关等30多个部门2700余万条信息,入库企业40多万家,累计向社会提供查询服务23万余次,为海关、公安、地税等部门提供了1.4万余条数据对比服务。大部分市 (地)企业公共信用平台也已建成,并与省平台实现联网。与浙江省、深圳市开通了互联互查系统,实现了三地信息实时联通;还与辽宁、吉林、内蒙古签署了信息互联互查协议。 第五,努力营造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社会氛围。开展了 “诚信建设宣传月”、 “诚信建设知识竞赛”、 “诚信理论知识培训”、 “诚信万人签名”和“乳制品企业诚信承诺”等一系列活动。去年,该省乳制品企业共投入2000余万元进行诚信文化建设和诚信宣传教育,征集企业诚信理念、诚信警语964条,研讨和征文30多篇。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在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黑龙江省从本省实际出发,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模式,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诚信建设主体的作用,保障了诚信体系建设的有效推进。总结经验体会,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建立有效工作机制,是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黑龙江省“诚信龙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包括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在内的四位副省级领导分管,成员单位由31个中省直部门组成,办公室设在省工信委,40余人专职负责日常工作。同时,将诚信建设纳入省直各部门和市 (地)领导班子责任目标年度考核。在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中,建立了工信部、黑龙江省政府合作推进机制,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制定了企业诚信标准。这一系列工作机制的建立,有效地保证了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健康有序推进,形成了省市互动、部门联动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是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关键。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使企业真正认识到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另一方面,对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好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以及必要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主动参与、自发建设、自我完善。 三是完善规章制度,是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础。几年来,该省不断摸索,先后出台了 《黑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发布使用办法》、 《黑龙江省企业信用评级规范》、 《黑龙江省典型失信案件曝光规则》、 《黑龙江省诚信示范企业创建工作实施意见》等一批制度性文件,为诚信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是勇于探索,真抓实干,是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根本保证。该省先从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开始,勇于打破以往工作模式,在创新上下功夫,在变化中求发展。诚信建设千头万绪,坚持抓主要矛盾、抓重点,全力突破,以此带动全局工作。 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一些企业的诚信意识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部门间协同推进不够;诚信建设缺少必要的推进手段等等。 为此,黑龙江省相关负责人建议,进一步完善部、省、市三级联动机制和部门协调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整合信息资源,实现开放共享;积极探索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长效机制,力促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记者手记
工业强国 诚信为本 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今年是我国“十二五”开局之年,要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首先要营造诚信的市场环境,加快推进诚信体系的建设。 企业是诚信体系建设的主体。要营造诚信的市场环境,首先要从企业的主体责任落实抓起。政府部门多次强调,诚信建设关键在企业,重点是建立企业诚信管理制度体系,推动企业诚信实践活动,突出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从各地方实践来看,黑龙江省的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起步较早,自2005年开展 “诚信龙江”建设以来,就十分注重企业作为诚信主体的责任落实。特别是2010年被工信部确定为全国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试点省以后,黑龙江省更加注重在试点工作中,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在试点初期,该省组织力量深入完达山、摇篮等4户企业全面梳理诚信管理制度,查找信用风险,制定企业诚信建设模本,充分调动了企业主体参与诚信建设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政府是诚信体系建设的推手。要营造诚信的市场环境,离不开政府的调控与推动。去年初,我国多个部委联合发布了 《关于加强工业产品质量信誉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质量信用 “黑名单”制度,发挥激励、预警、惩戒和淘汰的作用。这种多部门联动机制与奖惩并施的手段在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中同样受用。 黑龙江省建设 “诚信龙江”的重要法宝就是采取超常规的措施,探索实行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所谓 “超常规措施”就是打破传统工作模式,在声势上,保持高压态势;在措施上,打组合拳,不手软;在行动上,部门联动,上下齐动。自2005年以来,黑龙江省连续开展大规模的失信企业曝光活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开展企业拖欠贷款专项活动,大力改善企业信用环境。建立 “黑、红名单”制度,积极构建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颇见成效。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诚信环境的营造与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 目前,在我国全面开展诚信体系建设仍是一项复杂、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专家认为,要营造诚信的市场环境,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行业标准;需要推广先进的管理经验与实践经验,加强试点示范;需要政府指导推动,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社会各界参与并监督,进而形成诚信的市场环境与社会氛围。到那时,我们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强国;我们的衣、食、住、行将没有质量和安全的顾虑与担忧;企业将永远告别 “黑名单”,惩罚制度将被历史尘封。 (司建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