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一降就荒 反复发作症结何在
稿件来源:本报讯
国家发改委决定自10月9日零时起降低汽柴油价格以来,浙江、内蒙古、福建、四川等地的民营油企却面临断油风险。出现了降价之后的进货价格反而高于之前的怪现象,或是干脆就进不到货。在其他地区,广大民营成品油批发、零售企业也同样面临少油、缺油和无油的状况。 而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1~9月,国内生产成品油18428万吨,而成品油表观消费量为18043万吨,二者之间仍有差额。加之7月1日之后,国内成品油关税大幅下调,促进了成品油进口,其中8月份我国进口成品油341万吨,9月份在进口利润高企的背景下,进口增量仍然很大。 对此,有分析认为,目前国内并不缺油,而是两大石油巨头在以垄断排挤民营成品油分销商。 占据半壁市场 民营始终边缘 2011年国家发改委首次下调成品油价格之前,9月7日,壳牌石油就宣布公司将加码降价,北京私营油企、外资油企也均持续降价。但中石化、中石油两大石油公司在北京城区却岿然不动,市区的加油站均执行最高零售价。因为中石化和中石油在北京占有主要市场,没有必要进行降价促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民营油企在全国已占相当比重,成品油仓储企业总数占40%,加油站占53%,销售量占1/3,但高达50%的民营油企生存困难。 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颁发了众所周知的非公经济36条,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 2010年,国务院颁布新36条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石油天然气建设,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与国有石油企业合作开展油气勘探开发。同时,支持民间资本参股建设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 实际上,民营油企的地位却被边缘化。中石化某分公司负责人就曾毫不掩饰地说,我们第一要保证中石化旗下加油站的供油,第二要保证政府重点工程项目的用油,然后再考虑民营加油站。据一家民营油企反映,本以为降价后可以拿到更多的油,但实际上,非但缺油状况依旧,而且拿到油的价格更高。如降价前,从两大石油公司购进的零号柴油为8200元/吨,降价后却是8240元/吨。 油荒拷问定价机制 不可否认,油荒存在自有其客观原因,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国内经济对能源需求旺盛,而国内成品油价格因处于政府管制之下,国内外油价长期处于倒挂状态,从而导致国内部分地区油荒和成品油出口并存的怪现象。2010年,国家发改委曾将其归为节能减排任务下的拉闸限电等原因。 客观地分析,2010年的这种情况,在2011年应当不复存在。比如 “十一五”期末集中拉闸限电的情况有所缓解,前期的大雨也缓解了枯水期电厂用油需求。即便物流和民用消费量有所增长,但也是常态性增长,不可能成为导致油荒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此番出现的断油,有两个现象:其一,零售价格下调后,民营油企拿油变难了,价格反而涨了;其二,石油巨头的部分地方公司不仅把紧了销售大门,还直接做起了自营。 相关研究专家认为,2010年石油行业盈利大涨,除了油价飙升及前两年业绩欠佳的因素外,其背后存在着国家大规模投入以及国内产油成本的不透明等因素。石油石化产业原油有55%从国际采购,加工后销售的油价跟国际接轨无可厚非,但另外45%的原油则是自产的,其定价欠缺合理性。 此外,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是,22工作日内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变动幅度超过4%时,即可调整国内成品油的价格。这使得油价调整存在滞后性,调整的结果往往是国内外油价走势不一致。因此,业内专家认为,与国际市场油价、国内供求关系同时背离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是导致一降价就闹油荒的主要原因。 油荒频发垄断或是罪魁 不断攀高的油价引起了人们对成品油定价权的思索,接连出现的油荒迫使人们对供油定量权产生追问。而事实上,定价权、定量权均只是表象,垄断才是问题的根源。 有观点认为,油荒频发的根本原因在于石油行业的垄断体制,几大石油巨头把持了零售市场之前的各个环节,但企业的逐利本性又导致他们偏重效益而忽视了市场供应的稳定。如果不打破石油垄断,构建成品油市场有序竞争体制,民营石油企业断油问题,便是一种必然。 如何打破我国石油垄断,构建成品油市场有序竞争体制,首要的问题是落实新36条,让民间资本真正进入垄断领域,打破石油巨头垄断国内石油的勘探和开采、原油的进出口等,建立成品油市场有序竞争体制。 据悉,针对当前民营石油企业断油问题,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正在形成专项报告,呈送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并期待快速扭转这一严峻态势,避免油荒造成的更大影响。但令人担心的是,相关石油企业可能故伎重演,人为地制造油荒,并引起社会连锁反应,从中牟取不当利益,并以此为“要挟”,甚至为下一次加价打下伏笔。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油荒的反复发作,折射的恰是石油垄断下的市场问题。(本报记者 孟凡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