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我国的主要汽车产品以引进为主,2005年不仅新车型上市频率大幅加速,几大汽车企业均开始自主品牌汽车的开发和生产,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城等企业也纷纷推出了自主品牌车型。图为奇瑞汽车第一总装厂。 (资料图片)
我国的汽车工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4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发展,至1999年底,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生产布局和产品系列,产业已具有相当规模,基本上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入世以来,在WTO的框架下,我国逐步降低汽车关税、开放汽车市场,履行了全部入世承诺。我国汽车工业无论是产销规模、产业地位、自主品牌建设、对外贸易、产业结构调整等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取得了令世界汽车产业瞩目的成就。2010年,我国新车产销量已连续两年保持全球第一。
与此同时,我国汽车产业本身还存在大而不强、关键核心技术缺失、自主品牌汽车综合竞争力弱、关键零部件发展滞后、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集团)等突出问题。从国内外环境来看,汽车工业发展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为此,我国汽车工业下一个10年的发展目标仍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由汽车工业大国向汽车工业强国迈进。
产销跃居世界第一自主研发有待跟进
入世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应该说,这首先是受益于加入WTO所推动形成的体制环境。在这种大的体制环境下,通过政府、行业等共同努力,以及市场环境的改善,汽车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0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产销高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国。过去的10年可能是我国汽车发展史上空前绝后的高速发展期,汽车产销量平均增长率达到25%左右。2000年,我国汽车产量仅为207万辆,到2009、2010年,产量迅速增至1379万辆及1826.5万辆。2010年汽车产量占全球汽车产量7760.99万辆的23.5%。汽车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3612亿元增至2010年4.05万亿元,增长了10倍,已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
自主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果。2000年我国的主要汽车产品以引进为主,2005年不仅新车型上市频率大幅加速,几大汽车企业均开始自主品牌汽车的开发和生产,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城等企业也纷纷推出了自主品牌车型。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经过近10年的自主研发和示范运行,我国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子控制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明显进步,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开始小规模投入市场,燃料电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汽车行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行业以大企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兼并重组,促进了一批企业的发展壮大。如:一汽和天汽的重组、长安重组江铃、上汽收购南汽、广汽重组长丰、兵装集团与中航集团重组汽车业务 (中航集团的哈飞、昌河、东安等汽车及发动机企业进入新长安集团)等。行业前三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已由2000年的39%提高至2010年的49.1%。
长期制约汽车工业发展的零部件设计制造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在整车制造的带动下,基本形成多品种、全系列的各类零部件生产和配套体系,为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走出去”战略取得了初步成效。2000年我国汽车出口仅为1.5万辆,2010年达到了56.7万辆。汽车零部件出口额2000年为35亿美元,2010年达到414亿美元,年均增速为28%。
与此同时,也要正视当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仍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入世谈判时经验不足,有些条款界定不清,致使整车特征管理办法无法继续实施。整车特征管理办法的停止实施,直接造成了国内部分合资企业加大CKD(全散装件)生产的比例,对于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等核心实力的建设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没有建成鼓励自主品牌发展的完善政策体系,对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不足。由于国内自主品牌企业发展较晚,技术能力差,主要靠低成本、低价格、低技术等占领国内低端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目前,国家欠缺利用世贸相关规则制定的支持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有效政策措施。
零部件高端产品生产被外商独资或控股掌握,可能出现汽车产业空心化问题。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在很多产品领域,尤其是涉及电控等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方面,国内已经被外资独资和控股企业垄断,严重影响了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国内市场仍需深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2011年是中国经济 “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与10年前相比,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抓住机遇,正视并迎接挑战,是汽车工业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重要课题。
从国内外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汽车产业和市场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一是我国正处在汽车普及发展阶段,汽车消费仍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为我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截至2010年底,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仅为欧美日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左右,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144辆/千人)的一半。随着二三线城市及农村汽车市场成为新的增长点,我国汽车市场依然有很大发展潜力。
二是新兴产业的发展正在开创汽车领域一场新的革命,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创造了与汽车强国平等竞争的机遇。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和电子信息技术等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汽车从概念设计到原理设计,从产品定义到结构设计,从材料工艺设计到制造过程控制,从生产模式到运营模式等的较大变革。这为促进汽车工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三是国家战略及产业转型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国家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为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国家实施的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战略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助于推动汽车行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汽车产业的发展、保有量的增长带来的能源、环境、交通等制约会进一步凸显。我国汽车市场低成本竞争优势正逐步丧失。而且,我国汽车产业本身还存在大而不强,关键核心技术缺失,自主品牌汽车综合竞争力弱,关键零部件发展滞后,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等突出问题。
从国际环境看,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国际汽车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世界各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加快部署,一方面大幅加严油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标准法规,积极发展和应用汽车先进节能技术。另一方面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研发、产业化。各主要汽车生产国在采取强化技术壁垒,加大对全球汽车市场资源抢夺力度的同时,积极推导 “低碳汽车”、 “绿色汽车”等概念,对汽车后发展国家造成巨大的压力。
加快培育自主品牌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下一个10年,我国汽车工业主要目标就是由汽车大国发展为汽车强国。其核心是自主创新,推动自主汽车产业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我国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转变的基础和前提。
要促进我国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育自主品牌和零部件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 “走出去”,发展壮大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建设汽车工业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此,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设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完善汽车关键零部件体系建设。要充分利用产业政策和财税激励政策,加快推进自主品牌的培育和发展。加大自主品牌汽车政府采购力度,营造良好的自主品牌汽车消费环境。
应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应对能源和环境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坚持市场化运作,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完善配套政策,消除制度障碍,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
同时,要完善法制环境。汽车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汽车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良好的法制环境。由于我国汽车管理职能分散,不同部门不同规定和要求,致使政策导向不一,削弱了政策实施的效果,增加企业的负担,更是影响了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建议国家尽快研究制定《道路机动车辆管理条例》,为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本报记者 司建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