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烈初谈创新转型与质量(中)
稿件来源:本报讯
首先要解决各级政府某些领导的发展观。 有些领导仅局限于本地区的利益,只重视GDP的增加,并不考察GDP的内涵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绿色生产的要求。受地方政府的影响,现在机械系统的企业产品趋同化现象十分严重,而不是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把主导产品做精、做强。生产能力大大超过了实际需求,如变压器的生产能力达到30亿千伏安,而国内外市场需要仅有十七八亿千伏安。又如工程机械的主流企业,在全国到处布点,扩大生产能力,生产挖掘机的包括外资在内已有数十个厂家,还有主导产品是其他工程机械的企业,根据坊间的传说,生产汽车的奇瑞公司也想进入挖掘机行业,能力已超40万台,而市场需求不足20万台,但为其配套的高压泵阀及液压系统尚控制在国外厂商手中;主流机床厂大都在生产重大型机床产品,而不是把自己的主导产品做精做强,盲目地实行多元战略,反过来高精度、精密、小型仪表机床没有很多企业问津。高档机床生产方式的特点都是单件、小批生产模式,就是个别类型的机床才采用成批生产模式,因而造成机床行业既不精又不强,又无成套能力,又不熟悉用户的使用工艺,以至于中机联副会长、汽车专家张小虞同志对我说,主流汽车厂的发动机四大件,缸体、缸盖、曲轴、凸轮轴的加工生产线全部进口,变速箱除热处理前的齿轮粗加工使用国内机床厂提供齿轮机床外,其他也全部进口,包括专用刀具、夹具、测量仪器等,仅有覆盖件的压力加工生产线由济南第二机床厂提供,机床工具行业中刀具、量仪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为什么有实力的企业不进入这些领域呢? 其次是企业领导及决策者的观念需要改变、需要创新。 这里又涉及到所有制问题,国营企业老总60岁就要退休,而装备工业的产品需要稳定的、长期的战略方针,长期地从实践包括用户的使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教训中,使企业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稳步发展。盲目扩张,都是昙花一现,造成质量低下,人员素质跟不上,自毁长城。而民营企业家没有任期制的问题,由于机制灵活,对市场适应能力强,发展很快。但民营企业存在严重的模仿有余,创新能力不足的弱点。个别的民营企业是第一代创业、第二代守业,可能到第三代就败业了。当然现在已经出现了一批明智的民营企业家为了持久的发展,已开始去家族化的措施。 再如机床行业,一些主流机床厂比过去更加大而全,品种也多而全,求大的心理既适合地方官员的要求,也适合企业某些领导的心态,因此敌不过发达国家及台湾地区的小 (中)而专、专而精、精而强,孰优孰劣值得我们思考与观察。再如汽车工业,由于其产业链长,容纳的就业人数多,对国家的税收贡献大,又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极大的成就,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现在是世界第一大消费大国,但是走了一条与韩国、日本不同的道路。我们走的是与世界主流汽车厂用50%比50%的合资方式,发展我国汽车工业,虽然在生产工艺、管理水平、生产链上配套产品有飞跃的进步,培养了人才,但主流汽车厂的品牌都掌握在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德国、甚至韩国、意大利的跨国公司手中。我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有一天我在居住的汽北小区(居住的都是过去机械部的职工或其子女,算是中产阶级吧!),数了一下停在路边的汽车约80余辆,只有一辆是夏利,其他都是合资品牌及少数原装进口的车,是喜是悲,还是悲喜兼有。看来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或混合动力的乘用车也可能会走老的合资模式的发展道路,品牌及技术仍掌握在人家手中,本来想用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展电动乘用车来弥补过去发展汽车模式带来的消极面,可能又要落空了。如不以 “以我为主”的方针,用市场是换不来技术的。为什么韩国能发展自主品牌来发展汽车工业,甚至可以占领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市场与国际主流汽车企业进行竞争,而我们就走不通呢?这是不是与“TOP10” (排行榜前十位)的领导的思想观念有关呢?想走一条不太花气力的发展道路呢?冲破这种思想观念的束缚,需要很大的勇气,甚至要 “自己革自己旧观念的命”,否则永远是如此发展下去。 最近举行了由江泽民同志提议,并亲自撰写序言的,并以曾培炎同志为顾问,以包叙定同志为组长,张国宝、陆燕荪同志为副组长,聚集了数百位专家、学者的意见,花了两年多时间,几易其稿撰写的 《中国电机工业史——百年回顾与发展》首发式。 《回顾与发展》记述了电工人在百年中,不论处在顺境或逆境情况下,为电机行业的发展,作出了不朽功勋,使电机行业在机械工业中成为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最小的一个行业,如大容量、高参数的水电、火电装备,超高压、特高压的输变电成套设备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它是机械工业发展的缩影,它在发展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值得其他行业借鉴,并思考。 “经验诚可贵、教训价更高”,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善于吸收别人与自己经验教训的人、单位、企业是最聪明者,最能干者,最能创新者。(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