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行动对出竞争力
稿件来源:本报讯
“对标”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被公认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最为有效的管理工具之一。对标行动是企业通过选树标杆、比较分析、制定措施、实现创新超越的一种持续改进的现代管理方式,是创造性地转变发展方式和推进产业化升级的重要抓手。 河北省工信厅厅长王昌对记者说,跨越发展,工业应该当先锋,打头阵,一方面要有新的大产业、大项目来支撑;另一方面要将现有的优势大产业、大企业,通过内涵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来推动。对标行动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它是推动工业内涵式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 自2010年以来,河北省通过开展对标行动,企业发现了 “软肋”,弥补了 “短板”,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生产经营和管理问题,提升了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缩短了与行业高端的差距。企业因为从中受益积极参与,2011年80%的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了对标行动,2012年已到达100%。对标行动已成为该省调结构、转方式,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有力抓手。 立足服务,着力搭建对标平台 以河北省工信厅为主,该省立足服务,为企业搭建了培训交流、政策资金等平台,推动了对标行动的深入开展。 一是网上对标平台。依托行业专家、中介机构、软件公司等,加强调研,征求有关企业的意见,建立符合企业需要的网上对标平台,健全对标指标数据库,实现科学对标、在线对标、实时对标。记者从河北省工信厅了解到,目前省级已建立钢铁、水泥等63个分行业、1074项对标指标。廊坊市建立了工业企业营销及品牌管理对标指标体系。 二是培训交流平台。将对标普及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进行对标培训。组织多种形式的对标交流活动,召开企业对标现场会,定期组织到省内外、国内外进行对标考察,为企业搭建交流平台。推进 “万名企业家培训工程”,省、市、县、企累计培训14万余人次,涉及8.8万家企业,培训覆盖面超过80%。 三是咨询服务平台。组织指导冶金、石化等十大行业协会为企业提供服务和支撑。从省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中介机构中选聘管理和技术专家,建立对标行动专家库,针对企业对标行动中出现的管理和技术问题,主动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四是政策资金平台。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推动作用,建立对标行动政策激励机制,在专项资金、项目立项、用地指标、融资信贷和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倾斜,优先保障生产要素供应。石家庄市在全省率先设立了5000万元的对标专项支持资金,通过开展对标行动,2011年全市工业企业生产和运营成本平均降低8%,新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16%,产品销售收入平均增加1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占增加值的比例达到28.4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97%,居全省第一位。工业企业的实力、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培树典型,逐步形成四对模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河北省在对标行动中,培树典型,深入开展“四对活动”,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开展区域对标。印发了 《在各设区市和县 (市、区)开展民营经济综合对标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重点引导各地开展区域对标。唐山市以钢铁、装备制造、焦化、水泥、电力、陶瓷六大行业为重点,以100家骨干企业为抓手,围绕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新产品开发、节能减排、综合效益等主要内容,积极开展对标行动。仅在对标行动开始的2010年一年中,该市就创造出国内一流指标130项,开发出120项新产品并取得明显效益,涌现出国内行业领军企业50家。 二是开展行业对标。河北省各行业协会积极发挥自身作用,结合行业特点,大力开展行业对标,为调整产品结构破题。组织推介了“省重点钢铁企业铁前工序成本指标对标”、 “纯碱、氯碱和氮肥 (合成氨)行业能耗对标”、 “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和墙体材料能效对标”等一批对标示范项目。河北省最大的产业——钢铁业积极开展对标行动,2011年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整体经济效益取得新进步。全省重点钢铁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7483.89亿 元 , 比 上 年 增 长21.18%;实现利税299.85亿元,比上年增长6.76%。 三是开展企业对标。把对标深入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每个环节,印发了 《河北省创建对标示范企业管理办法》,以科技创新、工艺装备、经营管理、节能减排、岗位技能、品牌建设六个示范类型,开展了百家省级对标示范企业创建工作。河北钢铁的 “对标挖潜、降本增效”经验、唐山三友 “三横一纵”对标模式,成为企业对标的样板。河北钢铁集团矿业有限公司独创了 “对标挖潜、指标创优、目标升级”的对标模式,实现利润由2009年的4.32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23亿元,铁精粉产量突破700万吨大关,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 四是开展岗位对标。广泛开展各类岗位练兵、技能培训、技术比武、名师带高徒和选聘职业技能带头人等活动,形成了时时找标杆、事事创标杆、人人立标杆的良好氛围。河北省工信厅、省总工会组织开展 “六比六提”对标劳动竞赛,6.2万余家企业参加,实现创新成果10778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9.63亿元。(本报记者 张慧英 通讯员 赵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