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节能空间 抓紧技改以备指标反弹
稿件来源:本报讯
今年上半年,由于工业经济增速减缓,导致工业节能减排形势好于预期。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了7.35%,超额完成今年年度下降5%的预期目标,同时也弥补了去年的差额。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节能处处长余薇提醒大家还不能盲目乐观,而是应该利用这段市场环境不好、部分产能停产的时机加强节能技术改造。同时,赛迪智库工业节能与环保研究所所长顾成奎也担心,下半年随着国家稳增长、扩内需政策的实施,工业节能指标可能出现反弹。 漂亮的翻身仗 据赛迪智库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7.35%,下降幅度已超过去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 (下降3.49%)近3.9个百分点。 “由此看出,今年上半年的节能指标不仅超额完成了今年下降5%的年度预期目标,而且弥补了去年下降4%预期目标未能实现的缺口。”顾成奎表示,今年上半年的节能形势可谓大快人心。 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5月底,全国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1.72吨标准煤,比2010年的1.92吨标准煤下降了10.6%,为 “十二五”工业节能下降21%的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顾成奎分析,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原因是,今年上半年,受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工业生产增速放缓的影响,工业能源消费量增速趋缓,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较快。尤其是来自工业四大高载能行业 (化工、建材、钢铁、有色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工业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下降。 据统计,以用电量为例,前6个月,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量7602亿千瓦时,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9.6个百分点,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四大高载能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2.0%、12.1%、8.5%和13.8%,但在其用电量增速中,钢铁、建材均出现负增长。据此,四大高载能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均实现下降,其中建材和钢铁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较大。 节能压力犹存 虽然今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能耗已超额完成,甚至填补了去年的亏空。但下半年,随着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尤其是铁路、机场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新开工,将拉动高耗能行业快速发展,从而推动工业能耗快速增长。 据悉,近期部分地区高耗能项目审批速度加快,一批工业重大项目即将启动。因此,顾成奎预测,下半年,高耗能行业能耗随着投资的增长和项目的投产可能出现快速增长,工业能耗也将快速增长,节能指标可能出现反弹。 “尤其是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节能减排压力激增。”顾成奎表示,目前,西部地区仍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国家发改委印发的 《西部大开发2011年进展情况和2012年工作安排》中,强调以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为抓手,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由此给节能减排带来巨大压力。 据悉,从今年上半年开始,西部地区就有一大批工业重大项目投产,带动了能源消耗快速增长。如新疆正在全力推进400项工业重大项目建设,目前已建成的一批煤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项目的产能正在逐步释放,导致工业用电量猛增。 据统计,今年1~6月,西部12省工业增加值增速全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新疆、贵州、青海、宁夏的工业用电量增速均超过10%以上,远高于全国工业用电量增速 (3.7%)的平均水平。 拓展节能空间 “节能工作不会因为上半年指标完成得好而松懈,我们还不能盲目乐观,对于全年节能目标任务的完成效果,还要年底再看。”余薇表示,因为去年原定3.5%的节能目标还没有实现,所以今年还要还欠账。 同时,她提醒大家,目前正是企业加快节能技术改造的最好时机。 “因为很多节能技术需要停产改造,而在生产旺季很难停下来,现在由于市场形势的不乐观,我们要督促企业进行节能改造。”余薇说。 据悉,目前工信部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联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企业推进产业调整和节能改造,同时也在推动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督促重点用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的长效机制。 余薇表示: “现在的技能改造大多都是企业被动进行的,我们要想办法促使企业发挥内力,变被动改造为主动改造,更好地促进节能工作。” 据相关分析,今年我国节能形势出现反复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工业结构重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二是对中小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工作重视不够;三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存在矛盾。 为此,顾成奎建议:要继续做好新上项目能评环评,加强工业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把好能耗准入关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关;进一步把落后产能淘汰落实到具体企业、具体项目上,推动利用市场手段淘汰落后产能;要加大对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鼓励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中小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咨询服务;要研究制定差异化的工业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包括:区域工业节能减排差异化政策、工业行业节能减排差异化政策、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差异化政策等;继续扩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支持范围,扩大节能家电产品覆盖范围。 (相关报道详见本报今日A2版)(本报记者 吴 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