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经信委主任 赵炳云
铜陵有色电解铜生产车间。
安徽芜湖电子产业园集成电路封装生产现场。
亚洲最大的坑采矿山——冬瓜山铜矿。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安徽工业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经过近十年的健康快速发展,成就辉煌。安徽省经信委主任赵炳云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十年来,安徽工业实现了 “六个明显”,主要指标成十倍及以上增长,对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支撑力、引导力、贡献力日益增强。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安徽工业的主动力作用持续加大。党的十六大以来,尤其是 “十一五”时期,安徽首次确立了 “工业强省”战略,并把“工业强省”战略作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六大战略之首,积极抢抓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2~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0倍 (同期GDP增长4.3倍),由2002年的690.64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7061.7亿元;十年间,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速位次快速前移,到2011年位居全国第四,中部第一。全省工业化率由2002年的31.7%提高到2011年的46.2%,十年间,全省工业化率上升14.5个百分点,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7个百分点,反升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十年间,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0.6%。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推动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21.1∶43.03∶35.87调整为2011年的13.4∶54.4∶32.2,工业经济的主动力作用不断增强。
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效益与速度的协调性不断增强。十年间,全省工业发展呈现出利润增长倍数高于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倍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倍数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长倍数的递增规律。十年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02年的2096.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3895.5亿元,增长11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由2002年的97.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306.9亿元,增长13倍;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2012年的111.6增加到2011年的312.3,净增200.7,屡创历史新高。十年间,煤电运生产持续增长,全省电力装机容量3179.39万千瓦,是2002年的3倍。十年间,安徽省能源工业基地的地位基本确立,两淮矿区亿吨级煤炭基地顺利建成,全省煤炭产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2011年达到1.37亿吨,跻身全国第七位。随着全省不断加大工业节能攻坚,全省工业生产的污染排放强度下降,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成效显著。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由2002年的3.51吨标准煤下降到2011年的1.2吨标准煤,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由2002年的76.1%提高到2011年的8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工业节能对全社会节能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工业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区域结构与行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十六大以来,安徽工业通过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加大投入,关闭 “五小”,全省工业结构不断升级,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尤其是近年来优先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使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全省工业初步形成了以省会工业密集区为中心、以皖江工业密集带和沿淮工业密集带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千亿元产业实现 “零的突破”,由2002年初的 “零”起步发展到2011年汽车、家电等7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2011年,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132.1亿元,同比增长62.1%,高出规模以上工业16个百分点。
技术进步明显提升
技术进步能力明显提升,发展后劲不断卯足。在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方面,按照 “品种、质量、效益”的要求,坚持技术改造与淘汰落后、与资源综合利用、与资产重组、与提高产业关联度、与结构调整、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围绕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国际先进技术、预期市场、知名品牌和重点企业,又好又快地实施了一大批传统产业高新技术改造工程。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产业的产业化和军转民工程,大力发展非金属超细微粉和金属超细微粉以及新型金属非金属材料。大力加强工业发展后劲建设,全省工业投资由2002年的319.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5811.6亿元,十年间增长18倍;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2年的28.2%提高到2011年的47.9%。全省技术改造投资由2002年的231.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946.9亿元,十年间增长13倍,到2011年,技术改造投资占到全省工业投资的半壁江山,达50.7%。与此同时,安徽工业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大力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工程。十年间,全省工业完成技术创新项目近6000项,完成投资850多亿元。
优势企业明显增多
优势企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明显增多,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十年间,安徽工业坚持把 “堵”与 “疏”、 “上大”与 “压小”相结合、 “走出去”与 “引进来”相结合,通过推进劣势企业退出,涌现出芜湖新兴铸管、天威保变、合肥格力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优势企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企业500强中,安徽省有17家企业,其中马钢、铜陵有色、海螺集团、淮南矿业4户企业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形成。通过招商引资和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合肥格力、熔安动力、天威保变、南京雨润、伊利乳业等一批省外大企业落户安徽省,办企业,建基地,担当“龙头”,推进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一批优势产品在全国同行业地位显赫。安徽叉车集团产值产量多年来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合肥锻压集团大型液压机产量居全国液压机行业第一位,海螺集团水泥产量亚洲第一,华茂集团综合实力为全国棉纺织行业排头兵,奇瑞自主品牌汽车全国出口第一,日立建机公司挖掘机产量全国前三,马钢火车轮毂全国第一,合肥家电产能全国第一。
非公经济比重明显上升
非公经济比重明显上升,发展的环境不断改善。十年间,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安徽工业年年出台政策文件,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先后出台了推进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推动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文件。在优化政策环境的同时,加强开放发展,合作发展。2010年,安徽工业与全国工商联携手,成功举办省与全国知名民企合作发展会议,签订合作发展项目3615个,总投资超过1.8万亿元。截止到今年7月底,省与全国知名民企合作发展签约合同项目中有83%开工,占到总投资规模的72%,签约协议、意向项目中有54%转化为合同项目。此外,通过组织参加中博会、工博会,推进皖沪、皖闽、皖台合作等,多渠道寻求发展机遇,开拓开放发展空间。十年间,规模以上非公经济工业总量增长了27.6倍,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3.58%提高到63.7%。
特色素描
装备工业十年铸就辉煌
党的十六大以来,安徽省装备工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全省装备工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支柱地位进一步显现。十年间,全省装备制造业高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全省装备制造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支柱地位进一步显现。2010年,全省装备工业有规模以上企业4526个;工业总产值达4651.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277.9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22.8%,继续保持工业第二大支柱产业位置;汽车产业实现总产值达1644亿元,工业增加值394亿元,汽车产销双双突破120万辆;船舶完成总产值142.47亿元,造船能力上升到300万载重吨;全省装备工业出口交货值219.6亿元, (汽车117亿元、装备制造74亿元、船舶28亿元)。
二是产业集聚效应成效明显。十年间,通过大力扶持六大基地和一大批产业集群发展,装备制造业呈现出集聚发展的态势。2010年,工程机械、煤矿机械、环保设备、船舶制造、节能装备、冶金装备等六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占全省装备制造业的30%。无为高沟电缆产业集群成为全国特种电缆行业中最大的产业集群;宁国密封件产业集群橡胶密封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当涂县博望镇成为闻名全国的 “机床之乡”和 “刃具之乡”;宁国市成为我国最大的磨球生产基地,被中国铸造协会命名为 “中国耐磨铸件之都”。
三是优势企业不断增多。十年间,全行业涌现出一批优势企业集团,如安徽叉车集团、日立建机、全柴集团、宁国中鼎、海螺川崎、三佳科技、合肥锻压集团、芜湖恒升重型机床等大型企业,其中有8家上市公司。安徽叉车集团产值产量多年来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合肥锻压集团大型液压机产量居全国液压机行业第一位,日立建机公司挖掘机产量居全国前三位。
四是企业产品研发与创新能力得到有力提升。汽车行业,先后开发了高水平、高质量、多款式的轿车、商务车、轻卡、中卡、重卡以及电动汽车;工程机械,开发出大吨位叉车、挖掘机、正面吊,尤其是46吨、32吨叉车的问世,填补了国内空白;柴油机,积极采用国三、国四标准,可替代进口,为汽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提供装备;机床行业,开发出大型液压机、大型立式和卧式加工中心,代表着我国机床工业的先进水平。海螺川崎节能装备公司生产的低温余热发电设备、铜陵有色生产的井下无轨钻机、池州家用机床公司生产的家用机床,以及安徽省大型潜水电泵机组、橡胶密封件、回转支承、特种工业链条、斗式提升机、螺旋输送机等产品技术居国内领先地位。
重大项目
工业重大技术改造工程成效斐然
奇瑞公司年产20万台CVT无级变速箱项目 总投资110033万元,其中新增建设投资105456万元 (含外汇9501万美元),铺底流动资金4577万元。该项目于2006年开始建设,2010年建成投产。利用奇瑞公司现有变速箱联合厂房,建设CVT变速箱生产车间,新增机加线、装试线、热处理设备、辅助及公用设施等。目前已形成了年产20万套CVT变速箱的生产能力,已于2010年7月份搭载E5正式投放市场。
对于汽车工业来说,低油耗、低排放是一个发展趋势;同时,人们对驾驶的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奇瑞公司CVT自动变速箱项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下应运而生。公司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研发团队,并制定了详细计划,明确具体完成时间节点。2010年4月17日,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CVT无级变速器在公司顺利下线。
海螺集团 “水泥工业窑炉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的开发及应用”项目
1997年3月开始前期调研与筹备并在年终立项,通过七年的研究于2005年1月正式开发完成该工艺系统与关键装备。项目是国务院 《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加快实施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是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实现 “十一五”GDP能耗降低20%左右目标的重要手段。
“水泥工业窑炉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的开发及应用”项目在研发过程中已获得3项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软件著作权。2010年4月,该项技术顺利通过科技成果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建议在玻璃、冶金、化工等行业推广应用该成果。项目还获得安徽省2010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铜冶炼工艺技术升级改造项目 设计规模为40万吨/年阴极铜,即在现金昌冶炼厂西侧建设一套具有当前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铜精砂冶炼系统 (处理铜精砂40万吨/年,包括承接现有金昌冶炼厂Ausmelt处理铜精砂的能力),以及对金昌冶炼厂Ausmelt炉系统进行转型改造,处理低硫含铜等二次物料。
本项目采用当今时间最先进的闪速熔炼及闪速吹炼工艺方案,铜精矿处理采用蒸汽干燥、闪速熔炼、闪速吹炼及精炼浇铸、冶炼烟气高浓度制酸、PC电解的主工艺流程。金昌冶炼厂Ausmelt逐步由铜精砂处理过渡到低品位含铜物料。项目设备选型立足于国产,部分关键技术和设备引进。整体装备水平和各项工艺指标达到世界先进、国内一流水平。
项目于2010年3月18日开工建设,建设期36个月,建成投产后,实施Ausmelt炉转型改造。
马钢股份公司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 (CCPP)工程项目 总投资185000万元,新建150MW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1套,包括燃气轮机、煤气压缩机、空压机、蒸汽轮机、发电机和余热锅炉等。建成后形成发电机额定功率150MW,额定电压15.75kV,频率50Hz,年发电量11.25亿度。项目于2005年3月开工,2007年6月建成。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其技术特点为供电效率达45%左右,比常规火力发电机组高约15%;占地用水少,厂用电率由一般常规火力发电机组的10%降为3%。
本项目属环保节能型能源综合利用项目,采用的燃料为高炉煤气,烟气经80米高烟囱达标排放。生产用水循环利用,整个生产水循环率达96.26%。噪声控制符合国家标准。项目的实施避免了260000Nm3/h高炉煤气的排放,年节约标准煤量30万吨,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记者手记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十年间,安徽工业经过科学发展的指导,表现出蓬勃发展的昂扬势头,发展的抗风险能力和抗跌性明显增强,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今年以来全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大背景下,安徽工业的逆势上扬和坚挺性都得到了位次在全国前移事实的证明和数据的有力佐证。
成绩只代表着过去,在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与环境依然趋紧的大背景下,安徽工业要继续走出一条符合安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在高起点上努力实现工业结构由高碳型向低碳型转变,实现工业结构的全面转型升级,任务仍然艰巨。相信安徽工业一定会秉持着一贯的科学发展、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抓住机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到 “十二五”末,再上新台阶,进入全国工业发达省市行列。
(本报记者安再祥、通讯员陈晓芳撰写、提供)
专家点评
工业强省喷薄而出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近十年,是安徽工业发展的最好时期,工业强省成为加快安徽发展的第一位战略。在工业强省的旗帜之下,自主创新和承接产业转移都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取得了总量和结构双双丰收的好成绩。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倍;以汽车、家电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形成了规模优势;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加快发展;省会工业密集区、皖江工业密集带和沿淮工业密集带正在快速形成,全省各地的工业园区呈现出大干快上的好局面。
近十年工业的高强度投入和跨越式发展,显著地改变了安徽经济运行质量,安徽正在从重化工阶段向高加工度化转变,从加工制造大省向创造创新大省转变,从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变。
由于工业打下的良好基础,安徽到了厚积薄发阶段,近几年虽然遭遇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安徽经济增速并没有放缓,而是走在全国前列,安徽经济在全国争先进位,加速崛起取得了积极成效。展望未来,安徽工业将会沿续良好势头,发展后劲十足,一个以工业化为支撑的经济强省正在喷薄而出。
(王海林)
(
王海林:
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财经处处长,长期从事区域经济、财经形势、民生问题等研究,出版了《危机下的纵横与突围》、《构建与畅想:中国人的幸福社会》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