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武汉现代新区。 (资料图片)
从汉阳经318国道驱车向南,漫行武汉开发区,一路厂房林立、草木葱茏、景象繁华,恍如进入了发达的欧美城市。
武汉开发区于1991年5月在一片黄土丘岗上动工兴建,1993年4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20余年的发展,开发区现规划控制面积202.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近百平方公里,综合实力在中西部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名列前茅。武汉开发区经济规模已跃上2000亿台阶,正致力于打造华中首席产城一体化新城。
六大千亿产业加速崛起 目前,开发区聚集了包括4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4643家中外企业,投资总额达178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5.4亿美元。1991~2012年,开发区累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逾万亿,达10296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066亿元。回溯历史,不难发现,武汉开发区呈现着加速发展态势:产值从零到1999年突破百亿元,用了八年;从100亿元到2009年突破1000亿元,用了十年;从1000亿元到2012年突破2000亿元,则只用了短短三年。
在经济总量迅速攀升的同时,武汉开发区将积极发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和国家电动汽车研发、产业化及示范运营基地的作用,重点打造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商贸物流六大千亿元产业。
同时,开发区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启动了香港产业园、台湾工业园和军山民营产业园建设,出台了“民企倍增30条意见”,努力实现民营经济倍增发展。力争到2015年,开发区民营经济占比超过15%,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50亿元;到2020年,开发区民营经济占比超过30%,形成国资、外资、民资 “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
“产城一体化” 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开发区结合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提升的需要,编制了产城一体化规划,设立六大园区,即 “一区两园三城”,实现空间结构从以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三位一体布局转变。 “一区”是指国家先进制造业示范区,将建设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和实力的先进制造业示范园区。 “两园”是指黄金口产业园和洪湖新滩工业园。黄金口产业园,将承接汽车整车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洪湖新滩工业园,将建设成为 “8+1”城市圈中经济实力最强的共建示范园区。 “三城”是指商务城、生态城和智慧城。
以六大园区为纲,开发区正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完善城市生活功能。加快推进总投资15亿元的永旺综合商业项目、经开万达五星级酒店项目,总投资6亿元的花园式超五星级半岛酒店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五星级新亚洲酒店和新亚洲心脏病医院项目等。
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开发区。开发区不断提升绿化景观水平,提高城市绿化率,努力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目标。正在实施湖湖连通工程,逐步实现区内二十个湖泊的连通。推进建设城市绿道网络体系,规划建设城市绿道总长约300公里。建设城市 “绿肺”,已启动2.9平方公里的龙灵山郊野公园一期建设,努力建成以 “十里花坡,百亩荷塘,千亩茶园”为特色的都市绿色生态公园。
体制机制创新 开发区工委、管委会作为武汉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实行 “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按照 “一站式服务”原则,建设一流的政务服务平台。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设有15个行政审批部门 (含市直派驻机构)和8家中介服务机构,150多名工作人员,共设128个窗口,可办理205项行政审批事项和58项日常监管事项,平均每天办理各类服务事项2000人次。不断优化工业项目行政审批流程,在市里要求的60天以内的基础上缩短为45天以内。
按照 “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身份界限,打通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的用人通道,使干部能够相互交流、交叉任职,一批优秀人才被选拔到领导干部岗位。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开发区的干部职工呈现出心齐气顺、真抓实干的良好精神面貌,形成了干事创业的强大气场。
在迎来 “国批”二十周年之际,开发区正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当好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引擎,实现经济总量3~4年翻番”的要求,全面推进产城一体化,努力打造宜业、宜居、美丽的现代化产业新城。力争到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在2011年基础上倍增,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00亿元以上,占全市四分之一;汽车整车产能200万辆,产值过2000亿元。(本报记者 李一萍 通讯员 祝天华 吴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