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彦波为造城辩解
稿件来源:本报讯
“城市建设不是简单的造城,改善了民生,还留下那么多的资产,这些都是留给未来的财富。”——名噪一时的 “造城市长”耿彦波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媒体和民众对大同市的城市建设和政府债务问题看法存在偏颇。 点 评 5年时间,1000亿元投资,4万万余户动迁,历史名城大同的 “破茧蝶变”最终随着耿彦波的调任无疾而终,留下一摊难以收拾的烂摊子:空空荡荡的新城、拆剩一半的棚户区、持续下滑的土地经营、难以为继的城市续建、负债累累的地方政府,以及无所适从的普通市民。大同的5年造城史无疑是世所罕见的 “中国式造城”的缩影,耿彦波的初衷是希望靠着经营土地,带领大同从 “一煤独大”的困境中走出来,却最终欲速而不达地滑入了 “人为造城、破而难立”的泥沼。政府投资的强力驱动下,虽实现了城市的急剧扩大,但也带来严重的副作用。 城镇化是由一系列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组合而成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其路径选择,关系到未来中国能否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央的决策天平已倾向于 “人的城镇化”,但现实中大拆大建、政府主导突击造城的惯性思维和做法仍未破除。 (本报记者 谌 洁 整理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