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8月产销数据。数据显示,今年8月,中国汽车出口7.06万辆,环比下降11.6%,同比下降26%;1~8月,中国汽车出口63.86万辆,同比下降5.5%。这已经是自今年5月以来,中国汽车出口连续第4个月下降。一场秋雨一场寒,外部市场需求不振,已经让中国汽车市场感到阵阵寒意。
外需不振影响出口数量 近几年,我国汽车出口数量一直在增长,并在2012年突破100万辆。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副司长支陆逊说,最近10年,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初见成效,出口前十名企业的出口量占总量的80%,集中度在不断提高,企业的出口经营意识在提高,到去年为止,全国有227家企业在15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近4000个售后服务点,基本上覆盖了中国汽车出口的主要市场。2012年,中国出口汽车的单价为1.35万美元/辆,同比增长5%。
但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中国汽车出口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并导致了今年汽车出口连续4个月下降。支陆逊说,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的汽车产业国际化环境不容乐观,外部市场的需求低迷可能会是一个常态,短时间内不可能会有很大的改善。今年上半年,日本、俄罗斯、东亚、东南亚等国家的市场增长都乏力,欧盟27国上半年的汽车销量下降6.7%,日本下降8%,韩国下降2.6%,菲律宾下降4.2%,巴西、澳大利亚仅仅增长4.8%和4.9%。
其他一些因素也在影响中国汽车出口,比如中国劳动力的成本、原材料的成本以及汇率上升,使中国汽车价格竞争优势被不断削弱。外部环境的变化还包括国际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关税和技术性的贸易壁垒增多,如俄罗斯要增加对车辆报废的回收费用,厄瓜多尔、巴西都在使用配额限制汽车进口,一些国家出台政策要求提高本地化率。跨国企业也在进一步加大对新兴市场投入的力度。
出口模式单一影响出口质量 在外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我国汽车行业在出口方面存在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则成为出口下降的内在因素。
支陆逊说,单一的货物贸易方式对中国汽车出口是一个很大的制约。 “不在当地建厂设点,不给当地的产业带来技术提升,不给当地带来税收,不给当地增加就业……总之,企业不给当地国带来扶持,他们就要给你摩擦。”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出口的90%以上都是通过货物贸易出口的方式,而日本丰田出口的50%是在海外生产,德国大众60%~70%也是通过海外生产实现的,美国通用80%~90%都是通过海外生产,直接到目标国建厂设点,在当地销售,韩国现代50%也是在海外生产。
企业缺乏国际化的布局和规划,是中国汽车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企业出口的产品很散,简单的把有订单就当成有市场,缺少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经常做一锤子买卖。而日本日产1980年在美国建厂设点,在1974年就做前期的调查,经过6年周密的考察,为设厂销售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韩国现代做出口时,为了弥补自己产品质量的劣势,推出了两条措施,一是24小时的售后服务,二是延长服务期限。根据商务部2011年前后对中国出口到秘鲁的汽车的调查显示,90%的企业都没有售后服务,都是委托给当地的经销商,因此服务质量就没有办法保证。
发改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司处长武聪光说: “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的实力和国际化运作经验不足,国际化运作经验和人才储备等各方面还有很多瓶颈,很难把自己的管理模式和优势真正输出出去,有时候只能单纯依靠收购目标企业的原有团队继续运营,协同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政府层面来说,企业境外投资发展得很快,但是我们在相应的支持服务方面,特别是与欧、美、日、韩这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无论是在财税、金融、保险、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的地方。”
政策引导解决出口下降症结
在内外多重不利因素的夹击下,中国汽车出口要想改变目前的下滑局面,就要及时做出调整。
武聪光建议,要积极推动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获得先进技术,建立研发和生产基地,积极推动汽车企业走出去提升国际化水平和能力。 “在新建投资领域建议选择一些市场规模比较大、汽车工业有一定基础,并且对市场准入门槛和国产化有一定要求的新兴市场国家投资建厂,如俄罗斯、巴西、阿根廷、南非、印度、墨西哥这样的国家和地区。海外建厂要充分利用一些自贸区、关税联盟区域的关税优惠政策,谨慎进入技术壁垒高的欧、美、日地区,境外并购主要还是考虑获取一些技术、品牌和市场资源。发改委会进一步下放权限,简化境外投资的审批,加强经济外交工作对企业境外投资的服务和保障,支持国内行业协会积极发挥境外投资服务和促进作用。”武聪光说。
支陆逊说,商务部则会对汽车出口企业在境外的维修能力,服务维修网点,维修服务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以规范出口秩序。同时建立贸易摩擦的预警机制,及时有效地应对国外的贸易摩擦,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创造好的政策环境。 (请漫画作者与本报联系稿费事宜)(本报记者 周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