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门联手 甘肃整顿保健食品市场
稿件来源:本报讯
按照国家食药监总局统一部署,近期,甘肃省食药监局联合相关部门,在该省组织开展了严厉打击保健食品 “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添加和非法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截至目前,全省食药监系统查处非法宣传保健食品近180个品种,抽检出非法添加保健食品2批次,立案98件,责令停产停业15家,吊销1家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处罚经营单位98家。 保健食品营销多为哄骗消费者 根据曾从事保健食品营销多年的杨小姐透露:其实,保健食品的营销就是连哄带吓唬,老百姓想不上当都难。 近几年来城市的一些社区里,时不时就会出现一些免费体验店,有的叫 “中老年健康家园”,有的叫 “健康馆”,因为不要钱,有时还发小礼品,吸引了不少老年人。这是营销的第一步:搜集资源,锁定客户。 据杨小姐称,体验店里一般放着几台理疗仪器,都是免费使用的。顾客来了先唠家常。唠出家人都是做什么的?在家谁做主?谁掌握钱?再把顾客分为不同类型,如肯定能买的、做工作后能买产品的顾客,就可以领来公司参加活动了。 甘肃省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指出,目前,甘肃省保健食品经营企业主要有专营店和兼营店两种,以药店、超市、商店、日杂用品店等兼营为主,销售量大且品种多的主要是超市、商场和药店。销售的保健食品功能主要有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缓解体力疲劳、补充维生素等20多种类别,如脑白金、黄金搭档、太太口服液、阿胶补血口服液、氨基酸口服液、黄金酒、劲酒等。小商店、小卖部经营保健食品比较单一,主要销售个别广告产品,如脑白金、黄金搭档、红牛饮料等。 据悉,该省保健食品经营企业有近10万家,备案登记的9854家,2012年销售额达到7亿多元。虽然甘肃省保健食品生产企业 (27家)数量少,流通环节经济总量小,但“四非”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一些非法添加化学药品、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问题,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群众深恶痛绝,社会反映强烈。 据了解,目前保健食品市场的乱象主要有:一是假冒保健食品生产,不法分子利用停产、甚至倒闭企业的批准文号,生产销售假冒保健食品。二是保健食品非法添加药物成分。一些企业为了达到所谓的 “有效性”非法添加化学药物。为了逃避检查与查处,甚至在胶囊壳中添加化学药物。三是混淆保健食品与药品概念销售。四是保健食品虚假夸大宣传。 实施 “四非”专项行动 为了打击市场乱象,根据 《甘肃省打击保健食品 “四非”专项行动工作实施方案》,甘肃省相关部门从5月开始至9月底,利用5个月时间,严厉打击保健食品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添加和非法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 《方案》要求,各地发现 “四非”行为,一律按法律法规规定的上限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一律吊销生产经营者和产品的许可证件。涉及犯罪的,一律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一律封存、下架、责令企业召回并监督销毁。 专项行动中,日常监管中发现问题多、群众投诉举报反映比较集中、虚假广告屡禁不止、近三年保健食品风险监测中的问题产品和企业,以及各地保健食品批发市场和集散地,或以免费活动、专家讲座、上门推销等非门店形式经营销售现象等方面是整治的重点。食药监部门、公安机关通过推进联合办案、联合执法等工作模式,加大了打击力度。 同时,省食药监局坚持边打边建,从制度设计上找思路、想办法,不断完善符合实际的监管制度。还制定实施了保健食品停产复产报告制度,起草了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受权人管理制度,整合保健食品GMP认证和生产许可工作,以真正做到标本兼治,全面规范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行为。 取得阶段性成果 据悉,今年8月初,黄某在兰州市城关区柏道路一民房参加一个 “中老年人健康”讲座时,主办方安排了一些所谓的 “教授”,为中老年人义诊,在推销人员及 “教授”们吹嘘 “包治百病”的引诱下,他购买了1.36万元的“药品”。当晚回家后,仔细看了那些 “药品”,才发现包装上标明这只是保健食品。黄某找到推销员要求退货,推销员却以种种理由概不退款。后来,兰州市城关工商分局张掖路工商所责令当事人一次性退还了黄某货款1.36万元。 上述是典型案例之一,针对这种 “利用体育馆、影剧院等公共场所或进社区开展健康服务、上门推销等手段,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欺诈老年人群”等社会突出问题,甘肃省食药监局、省公安厅联合发文,在全省开展严厉打击非药品冒充药品制假售假专项行动。5月28日,甘肃省食药监局召开全省打击保健食品 “四非”专项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目前,全省食药监系统共查扣违法违规保健食品5938瓶(盒),货值金额60.6万元,查处非法宣传保健食品175个品种,抽检涉嫌非法添加保健食品21批次,不合格8批次,检出非法添加2批次,立案98件,责令停产停业15家,吊销1家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处罚经营单位98家,罚没款17万余元,全省保健食品打 “四非”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 (丁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