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需严重失衡 工信部七举措化解船舶过剩产能
稿件来源:本报讯
作为化解船舶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的一项重要举措,工业和信息化部11月13日发布了 《船舶行业规范条件》,从生产条件、质量管理、技术研发、节能环保、安全管理等方面对造船企业进行规范管理,支持优强企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专家预计,未来三年全球造船年均需求量约为7000万~9000万载重吨,全球产能过剩将超过50%。在全球性、周期性、结构性产能过剩背景下,国务院近日发布的 《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 《指导意见》)对船舶行业提出了高要求。工信部装备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从七个方面化解船舶行业产能过剩问题。 结构性过剩突出 统计显示,当前全球造船能力达2亿载重吨左右,2012年全球新船订单仅4686万载重吨,今年1~9月新船订单8396万载重吨,专家预计未来三年全球船舶产能过剩将超过50%,船舶企业普遍面临订单不足的局面。 基于造船市场的周期性特点,专家认为,当前全球已进入第三次大萧条期,世界主要造船国家都面临周期性产能过剩问题。从国际市场看,2012年全球成交LNG船33艘,中国仅承接4艘,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国际市场份额也仅为14%。 据了解,我国船舶工业产能过剩主要是由于 “十一五”以来船舶市场的高度兴旺引发的。2003~2005年,全球年均订单需求量为1.6亿载重吨,2007年全球新船订单达2.7亿载重吨,我国当年接单1.1亿载重吨,直接拉动了产能急剧增长。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船舶分会秘书长张守淳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整个行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低端产能过剩和高端产能不足。尽管国家已经密集出台了 《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但是收效较小”,张守淳说。 通过近日对山东、江苏等地船企的调研,张守淳对市场变化情况颇为熟知。他说,今年前三季度,船舶出口额下降明显,降幅很大。承接新船订单大幅增长,但价格很低,绝大部分在建船舶仍然处于亏损的状态。 张守淳告诉记者,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船舶行业的反应滞后于其他行业约两年时间,2010年以来船舶市场持续低迷,如果按5年周期计算,还要一年多时间才能走出低谷。因此,尽管当前行业形势有所好转,预计低迷期仍将持续一年左右。化解过剩产能仍是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转战海工装备获认同 按照 《指导意见》提出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工信部明确了化解船舶工业产能过剩矛盾的七项重点工作。 一是严控增量。严把市场准入关口,严格控制新增造船、修船、海洋工程装备基础设施 (船台、船坞、舾装码头),坚决遏制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矛盾。 二是加大兼并重组力度。整合一批造船产能,优化资源配置。鼓励中小型造船企业面向细分市场实施差异化竞争,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在优势领域形成特色和品牌。 三是引导部分产能向海工装备领域转移。围绕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聚区,支持造船企业利用现有造修船设施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重点支持企业 (集团)适应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特点对生产设施进行技术改造、优化工艺流程,提升国际市场份额。 四是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大力提升满足国际新规则、新公约、新标准船舶产品的研发能力,加快提高高端产品的技术竞争力。全面掌握和提升万箱级集装箱船、LNG船、豪华游船、特种船舶等高技术船舶的核心设计建造技术;提高船舶配套产品的技术、质量和服务水平,完善和优化船舶工业产业链。 五是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采取金融、税收等多方面的限制措施,引导技术水平低、产品竞争力差、已经长期停产的企业退出船舶行业。 六是建立符合规范条件企业公告管理制度。按照 《船舶行业规范条件》,从生产条件等多方面对造船企业进行规范管理。 七是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具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抓住内需市场资源做强做优,使优势骨干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一流企业 (集团)。防止濒临破产的落后企业借扩大内需死灰复燃。 按照分业施策的原则,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船舶领域,要提高海洋开发装备水平,充分挖掘航运、海洋工程、渔业、行政执法、应急救援等领域船舶装备的国内需求潜力;要鼓励现有造船产能向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转移,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等。 对于鼓励船舶企业向海工装备领域转型,业内专家普遍认同。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张新龙认为,海工装备制造业正处在向上发展阶段。在目前造船订单不足的情况下,转向海工装备制造对企业利润提升作用明显。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包张静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船舶工业是面向国际市场充分竞争的行业,化解船舶工业产能过剩必须遵循船舶市场发展规律。他认为,LNG船、海工平台等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方向,应该鼓励企业加强高端产品研发。同时,他认为,打造船舶强国也需要一定规模做支撑,希望质、量并行地推进行业结构调整。 大企业减半较为合理 通过兼并重组推进行业企业做强是化解过剩产能的另一重要路径。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近日表示,目前,工信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 《指导意见》的要求,研究制订促进企业做优做强的指导意见,支持和培育优强企业发展壮大,增强行业发展的协调和自律能力。 张守淳也表示,目前我国船舶行业企业有2000多家,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约有40~50家。今后,通过兼并重组,大企业控制在20家左右比较合理。 “政策贵在落实。”张守淳建议,一方面希望国家不再鼓励对一般性造船新项目的投资。另一方面,各级主管部门和船舶企业一定要严格落实政策。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具有实力和创新发展能力的优质船舶企业,加快解决融资难等船舶企业面临的难题,进而推进船舶工业产业调整、转型和健康发展。(本报记者 司建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