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元产业体系 资源型城市优势转化获支持
稿件来源:本报讯
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是未来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所在。其核心是依托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和优化升级。 12月3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就日前国务院发布的 《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3~2020年)》的有关情况进行解读。 有序推进产业向下游延伸 《规划》在提出今后资源型城市发展五大任务的同时指出,未来国家对于资源型城市发展,将支持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进行转化,有序推进资源产业向下游延伸,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石油炼化一体化、煤电化一体化发展,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提高钢铁、有色金属深加工水平,发展绿色节能、高附加值的新型建材。此外,还将考虑资源、环境、市场等条件,支持资源成长型和资源成熟型城市打造若干产业链完整、特色鲜明、主业突出的资源深加工产业基地。 同时,国家将培育壮大优势替代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发挥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做大做强矿山、冶金等大型成套装备和工程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化工装备、环保及综合利用装备制造产业,加快模具、关键零部件等配套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纳米材料、高性能稀土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在有条件的城市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支持发展生物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 通常来讲,资源型城市在衰退期存在大量下岗失业的情况,对此 《规划》特别强调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引导劳动力以及原材料成本优势明显的城市,发展纺织、服装、玩具、家电等消费品工业。 多重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 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指出,现在资源型城市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开发秩序不够规范,开发强度过大,单纯的初级产品的输出,付出了过高的资源环境代价。为此,在开发秩序的规范方面,下一步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勘探和开采的准入制度和分区管理制度,调控开发的强度,同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防止过采、超采和滥采。 在未来资源型城市需要率先建立的长效机制中,价格形成机制十分重要。杜鹰指出,过去,资源富集地区大量输出了附加值不高的初级产品,遗留了大量的民生问题和环境问题,这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我国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还存在问题。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立一个能够充分反映或者全面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反映要素或者资源稀缺程度,反映生态环境损坏成本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下一步,我国将推进利益分享机制。目前,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已经实行了从量计征改从价计征和提高税率的资源税改革,未来还要向煤炭等矿产资源进一步延伸。 据介绍,在接替产业的扶持机制方面,目前发改委已经投入21亿元,设立了针对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扶持专项,带动社会资本共300多亿元,对促进资源型城市尽早建立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报记者 杨 明)
|